從傳奇走來,工業建設的鐵血勁旅
文章來源: 南國鐵樹2019-07-28 12:42:14
紅旗飄飄映彩霞
英雄揚鞭催戰馬
我當個石油工人多榮耀
頭戴鋁盔走天涯
茫茫草原立井架
雲霧深處把井打
......

 

在那艱苦創業,激情燃燒的歲月裏,我們祖國工業戰線上,奮戰著一支英雄勁旅:石油師。

 

搞石油要革命加拚命;大慶精神,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石油工人艱苦奮鬥的事跡,早已是家喻戶曉。然而,貫穿在石油開發生產中的一脈鐵血“軍魂”,其歲月征塵,來龍去脈,卻並不是人盡皆知。

 

許,時光先回返到一九五二年八月一日。仲夏的陝南,雨後初晴。太陽從朵朵白雲間露出笑臉,將陽光灑向了古老的北校場上。周圍人聲鼎沸,像節日一樣歡快,老百姓都趕來觀看發生於此地的一幕曆史盛事。

 

蒼意猶然的閱兵台上,搭起了高高的彩棚。五顏六色的旗幟飄舞中,歌聲飛揚,一派興旺景象。由毛澤東主席親自簽署的《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鑲嵌在金黃色的大相框中,高掛在古老的檢閱台上,格外引人注目。

 

台下軍旗獵獵,陣勢威嚴。8000名子弟兵手握鋼槍,組成一列列方陣,精神抖擻地列隊等待部隊首長檢閱。受閱的軍人即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一野第十九軍五十七師。

 


       檢閱部隊的首長是師長張複振,政委張文彬和軍區政治部主任牛書申

 

十九軍五十七師

 

這是一支從革命鬥爭的烽火前線走來,在抗日戰爭中曆盡腥風血雨,功勳磊磊的英雄部隊。五十七師的前番,正是著名愛國將領楊虎城將軍麾下的,前西北民主聯軍第三十八軍第十七師(軍長孫蔚如,師長趙壽山)。“七七事變”後,英勇的十七師在趙壽山率領下開赴了太原會戰。在著名的娘子關保衛戰中,與鬼子兵激戰九天九夜,予敵重創中,自身也付出巨大。次年四月,十七師與八路軍合作,發起晉東南“38年戰役”,先後攻克了長治,晉城,沁水等縣城。同年八月,又開發到晉南中條山前線。在這裏堅持抗戰三年,先後打破了日軍11次大掃蕩。一九四五年十七師在河南洛寧故縣鎮舉兵起義後,即與二野四縱12旅36團,陝南軍區勳白獨立團合編。此後就在鄧小平,劉伯承領導之下,參加了上黨戰役,平漢戰役,輝縣戰役,湯西戰役,豫北戰役,(並促成國民黨高樹勳新八軍起義);強渡黃河後,進入了豫西剿匪,陝南根據地建設,和解放全陝南,為建立新中國立下卓著功勳。

 

陝南北較場八月一日的閱兵儀式後,五十七師的全體幹部戰士們在此凝聽毛主席的命令。於此,他們也將脫下戎裝,告別軍營,投身到另一個沒有槍林彈雨,卻依然是風煙滾滾,黃沙萬裏的鐵血戰場上。

 

毛澤東主席下令:“我批準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第57師轉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石油工程第一師的改編計劃,將光榮的祖國經濟建設任務賦予你們。你們過去曾是久經鍛煉的有高度組織性紀律性的戰鬥隊,我相信你們將在生產建設的戰線上,成為有熟練技術的建設突擊隊。你們將以英雄的榜樣,為全國人民的,也就是你們自己的未來的幸福生活,在新的戰線上奮鬥,並取得輝煌的勝利”。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新中國建設急需石油。然而,在建國初期,石油工業卻是所有工業部門中最薄弱的環節。一九四九年,全國石油職工總數隻有一萬人,鑽機八台,原油產量僅有7萬噸。五二年,國家製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天然油產量達到350萬噸,但是,一九五二年結束時,完成不到20萬噸。

 

麵對一窮二白的落後現實,尤其是外國專家早就斷言了“中國貧油”的結論,更別說當時那些被封鎖的大環境條件等等。石油工業“路在何方”?新中國的各級領導者們,在嚴峻的挑戰中焦慮思索著。

 


         一片孤城萬仞山,春風不度玉門關

 


            人拉肩扛鑽井,創業精神蕩氣回腸

 

請求解放軍參加,以推動石油工業迅速發展,這是當時西北石油管理局局長康世恩在極其艱難困境中的構思。一九四九年八月,剛剛結束了蘭州戰鬥之後,時任一野第三軍九師政治部主任的康世恩,在彭總的命令下,帶領一個團的兵力,軍事接管並成功保護了稱為“石油搖籃”的玉門油礦。油礦在解放軍的幫助下,迅速穩定了局麵,恢複了生產。

 

康世恩根據親身管理和建設玉門油礦的實戰經驗,隨即提出申請:“調撥一個建製師,發展第一個五年計劃石油工業”的報告,其中特別指出,以解放軍的思想基礎,和工人技術人員團結一起,將是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可靠保證。報告在兩周內得到了批準。

 

於是,在蘭州的一間普通民房裏,在副司令員張宗遜的召見討論中,57師師長張複振,政委張文彬,做出了一個石油史上劃時代的選擇:“早就想好了,我們57師幹石油最合適”。

 


  57師改編為石油師前夕,師部機關。二排右二為張文彬,三排右三是宋振明
 


在祖國最需要石油的困難時刻,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九軍五十七師,奮勇當先,挺起了中國石油工業的脊梁。

 

接受改編命令之後,石油師立即著手分工部署:

 

一團團長許世傑領 3000 人到棗園學習鑽探;

第二團團長賈振禮帶領1500人到玉門油礦學習煉油和基建;

第三團由師長張複振和代政委宋振明帶領1800人在漢中學習駕駛,承擔石油運輸。

 

石油師人在平常的言談中,用順口溜表達了這種分配:一團鑽,二團煉,三團開著汽車轉。

 

從十月份張文彬帶領一百多人首先奔赴玉門油礦,開展調查學習,訪問各老礦基地開始,承擔油建的第二團1500多人在年底也到達玉門。隨後是鑽井一團3000人,分期分批來到,並迅速投入到鑽井作業生產中。一九五三年底,運輸團隊也全體抵達酒泉。

 


 

 

自1952年八月接受轉業命令,石油師的官兵通過一年的時間,在不同的專業方麵,開展了文化技術強化大練兵。一方麵要接受基礎文化知識,另一方麵是苦練專業技術。白天工作,在實踐崗位上拜工人師傅為師,掌握操作技能。晚上到夜校上課,有不少人員當時連日常信件都不能閱讀。在基礎掃盲班學拚音識字的同時,又混入了ABCD 外文字母的學習。

 

到一九五三年底,石油師分工的三路大軍連同後勤直屬機關,全部勝利會師於祁連山腳,飲馬玉門關。這支在抗日戰爭的槍林彈雨中,冒著炮火前進,有過無數英雄烈士的野戰軍,來到生產崗位上,又迎著困難,百折不撓,繼續書寫著傳奇。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短短的一年內,石油師人,就有90%成為了技術骨幹,他們迅速發展成為玉門油田生產建設的主力軍。

 

懷著人民的期望,領袖的囑托,爭時間,搶速度,要做社會主義建設的尖兵。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帶著軍人的熱血和堅定,創造奇跡。人拉肩扛運鑽機,苦幹快幹加巧幹,要讓大草原,石油如噴泉。

 

新中國的石油工業,因為這批8000軍人的鐵血注入,以前所未有的新鮮活力,煥發出燦爛生機。“一五計劃”結束時,五三年至五七年間,玉門油田地質勘探獲得重大突破,共出產原油223萬噸。

 

樂在天涯戰惡風

 

中國石油雄師

 

一九五七年十月八日,新華社發出消息,中國第一個石油基地玉門油礦的擴建工程基本完成,成為擁有地質鑽探,鑽井,采油,煉油,機械修配,油田建設和石油科研等部門的大型石油聯合企業。中國石油第一師終於不辱使命,在中國石油建設史上記下了濃重的一筆。

 

 

 

玉門開發隻是石油師萬裏長征的第一步。1955年,石油師由參謀長陳壽華率領幾千人,從玉門挺進青海柴達木,支援柴達木油田;1956年,政委張文彬率領成建製的隊伍,北上新疆,和原來的石油職工一起努力,終於發現了克拉瑪依油田;1958年,副師長張忠良帶領3000多人,東渡黃河穿越蜀道,參加了川中會戰。到50年代末,全國已初步形成玉門,新疆,青海,四川4個石油天然氣基地。

 


 
    

 

1960年,焦力人、宋振明帶著以王進喜為代表的鑽井隊在鬆遼盆地寫下了不朽的篇章……

 

此後,勝利、華北、中原、長慶,南海,油田捷報頻傳。這一個個石油人耳熟能詳的地方處處都有石油師人留下的錚錚足跡。中國石油雄獅的稱號,他們當之無愧!

 

從浴血奮戰到受命荒原創業,很多年過去了。然而,那些傳奇的腳步,開拓的精神,飄揚的旗幟,依然生動的呈現,並在一代代人們的心中,縈懷敬仰,熠熠生輝。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