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包產到戶和改革開放的經曆和兩句勞騷
文章來源: 我冇醉2014-02-09 19:11:57

 

有篇有關包產到戶的帖,熱評不少,但全是對那段特別時期不十分了解,隔山觀火,諒想然而已,我雖然是生活在那時代的農村,但還沒參加工作,所以我也隻算在山腳上觀火,可是那時農村的生活和變化,多少還有點發言權。我們那時父母和兄妹五人,一家七口,是普通農民,有祖父和姑媽的僑匯,家境算是農村的中上,和同鄉的夥伴比,也隻不過在每碗飯多一小塊肥豬肉罷了,和工人階級比就差得多了,我們不是那時代的特殊階層。

三年級時,老毛逝世,人民公社在華國鋒領導下還在熱火朝天的進行著,家家生活都很清苦,農民的勞動量也辛苦到了極點,但老父的牢騷往往不是發在生活的清貧和勞動的艱苦,而是戶籍製度的不公,他盡了一生的努力不讓我們幾兄弟姐妹再當農民,經常告誡我們要努力學習,去掉那穀殼----工人吃米,農民吃穀。艱苦歸艱苦,購物憑票,沒太多肉食,但還不至於挨餓,農民自留地的瓜菜,豆薯一年四季不缺,在沒油水的年隊,吃椰菜(包心菜)吃到到現在還怕,LP有時炒了一盆,幾個小鬼搶了一空,但我從來很少動著,就是那時落下的毛病。珠三角真是中國最好的風水寶地,若以每平方米生產的資源,中國沒一個地方可比,簡直肥得流油,不知養活了那時中國多少人,不單是稻米,黃豆,綠豆,水紅豆,黑豆,玉米,花生,苡米,紅薯,木薯,土豆,芋頭,藕葛,甘蔗,冬瓜,南瓜,毛瓜,葫蘆瓜,各種時菜瓜果層出不窮,還有魚蝦水產,雞鴨豬牛。那時不單一年種兩造水稻,還要種一造冬麥,再加上幾十畝甘蔗,農民是朝起不見日頭,晚回踏著月光,我們在吃晚飯時才可見父母上一麵,本人少時頑劣,經常在餐桌上被老爸教訓,食不知味,現在正在惡補吃。 
     
       屋後那大祠堂是我們生產隊的糧倉,每年的夏秋兩收,稻穀堆到屋頂,拖拉機一車車的運到交祖圍聯和學校前的糧管所,再一大船一大船運出去。那碼頭一年最熱鬧的時刻,就是運糧和運蔗,我們經常站在橋頭上看熱鬧,那些一百多磅一袋大米上肩而健步而飛的搬運工人和船家(疍家人)養的火雞,至今印象深刻。我好像歌頌什麽的,但我很清楚豐收背後意味什麽,那是每天沒完沒了的農家活,勞動力的強度,不能用筆墨來形容,我們家每餐用大鑊飯煮一鑊飯,老父一人吃了半鑊,還是六腹雞,一點肥肉也沒有,可見其勞動的強度,真是粒粒皆辛苦,粒粒都是汗水和勞力。每次看到電影上豐收喜氣洋洋的情景,我心裏都咕嚕一句:不用做嗎!即使每年都是大豐收,農民除了繳公糧還要繳餘糧,最後留在我們手裏的就不多了,很多家庭年結後都要超資,就是一年下來不但沒工資,還要另補付政府錢。

包產到戶的政策落實後,最深刻的變化是我們以往不用出工落田少年,之後每有空就要下地幫父母。有人說:‘為人民公社幹活出工不出力,包產到戶調動了積極性,沒有包產到戶,你早餓死了。’那就是用屁股說話,一畝地,如果沒其它因數如種子,天時的影響,最多的努力也不會讓一畝地一千斤變成千二斤。積極性是效率,三天的工現在一天做完,如果在沒假期和獎勵的話,那幾天的差別對產量也沒什麽分別,但一句話,無論怎樣磨洋工,農民不會讓田荒了。在那段時間,生活起了微妙的變化,生活水平高了,肥肉不用一塊一碗飯,糧食多了,好像是包產到戶的成果,我個人認為但主要原因是,一不要繳餘糧,二是可以搞一點副業,沒書讀的小學畢業的新勞動力就做些小買賣,豬膏渣,豬肉,冰雞頸,各種冰凍魚在市場出現了,三是讀書的所有的假期也要幫忙農活。還有廁所越來越髒,廁位的隔板或磚漸漸的不見了,以前幹廁不見蒼蠅蟲,現在就說不出的惡心,村裏本來十來間的公廁變成一間,人們開始隨街大小便。垃圾漸漸的將魚塘填滿了,東頭塘和很多魚塘不見了,塘邊的那參天大榕樹下都堆滿了垃圾,不時冒煙,差一點就死了,垃圾一直堆到佛仔嶺(平時少人到的山邊),路邊的葵林死了。都沒人管了,還有¥3.80學費,不知不覺的升到十多塊,還一事,就是乞米的來了,也不知是從那裏來的,一來就一大批,開始人們還給些米,但後來來多了,家家都關門了,那是沒繳餘糧的結果。

改革開放後,黃先來了,一些香港,台灣的黃色錄像慢慢地來到了,有一次在祠堂放三級片,隻讓十八歲以上才可以看,《李三腳威震地獄》那露兩點的電影也是學校組織看的,但還沒到賣淫,叫雞的事,洗頭打波就有苗頭了,有個高中同學經常去洗頭--打波。賭也跟著來了,第一付麻將是手工的,那一桌麻將圍滿了人,好不熱鬧,後來人們玩三公,幾萬幾萬的輸,不知有多少家庭散了。離婚也多了。毒那時還沒有,84年出國,89年回國探親,已有一個同學因吸毒Overdose死了。毒來了,黑也不遠了。

任何事都要一分為二,不要隻片麵的打倒一切,也不要片麵的崇拜一切,很多時候在風眼看到的和在風中,風外看到的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