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的奇恥大辱
文章來源: 疏雨2022-02-06 09:22:14

知青一代人的奇恥大辱

——如何評價1978年雲南知青鬧回城(續篇)

 

2016年,筆者曾經撰文《知青到底是怎樣回城的?——如何評價1978年雲南知青鬧事》。在文中毫不隱晦地指出,集體下跪的行為“很可憐,也很可恥”。文中指出網上流毒甚廣的一篇轉發,是別有用心的人為歪曲曆史,把原本就事論事的報告文學,一再利用網上轉發篡改標題,引起了對那段曆史缺少了解或缺少思考的人很多的誤解。

雲南兵團知青鬧回城,當然不會是知青回城的原因,隻是兵團知青大規模回城的一個導火索。但眾所周知,兵團知青在整個上山下鄉知青中僅僅占大約20%的比例,更加人數眾多的是插隊知青。還曾經有過“回鄉知識青年”的提法,但最終這部分人並不屬於知青管理部門管理。盡管曆史上最有名的邢燕子就是一個回鄉知識青年的典型。

而雲南兵團知青即便在兵團知青中,也並非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雲南兵團知青鬧回城無端地吹噓、抬高,糊弄著無知的下一代人。

在此,必須重複筆者一向堅持的觀點:討論知青問題一定要分模式、分階段,否則永遠無法自圓其說。

兩大模式:體製內的就業模式,是有編製的國家正式職工,農場、兵團、幹校,都屬於這類;體製外的待業模式,也就是插隊,到農村生產隊當農民。

插隊模式分階段的觀點,筆者的其他文章中多有論述,不在本文中討論。體製內的就業模式,應該分為文革前和文革開始以後兩個大階段。

新疆的生產建設兵團,是最早開創的這一模式。“屯墾戍邊”是國家的戰略安排,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就是應此戰略而來。日後發展和新建的一係列兵團,也都是以屯墾戍邊為目的。“邦畿千裏,維民所止”,軍事占領隻能是暫時的,文化占領才是長久的。以這種方式向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移民,也是戰略的重要部分。為此,國家每年斥資數億甚至十幾億,填補這些建設兵團虧損的巨大窟窿,就是為建設鋼鐵邊疆,換得屯墾戍邊的成效。

在新疆,文革前階段的這一舉措取得了很大成功。有建設兵團打前站,隨之很多內地人民移居新疆。筆者九十年代兩次出差新疆,接觸到的當地漢族人,基本都是五十年代移民新疆漢族人的後代。他們甚至自豪地說:疆獨鬧事鬧不起來,不用內地支援,本地漢族人口比維吾爾族已經不差很多,收拾疆獨沒有問題。

可是其他邊疆的生產建設兵團和農場,未必起到了這樣的作用。特別是文革開始後階段,那些新建的、新改編的生產建設兵團。雲南兵團知青的鬧回城,甚至對經卓有成效的最早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也產生了負麵影響。

通過了政審,通過了體檢,讓筆者這類政治條件不合格的人羨慕不已的兵團戰士,享受著體製內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待遇,沒有完成國家的重托。卻偏偏仍舊意氣風發,毫無愧疚,還把雲南兵團知青鬧回城抬得高高的,吹噓成曆史的功績,在網上炒得沸沸揚揚。奇怪嗎?

雲南兵團知青最初的聚集,這篇《原因》中王心文用的是鄧賢1992年《知青夢》中的事件,雲南兵團的上海女知青因難產,加上醫生玩忽職守,造成母子雙亡的慘劇。要求嚴懲瀆職醫生是對的,給死者開追掉會也是應該的。但瀆職醫生缺少起碼的職業道德,並非針對的知青。場部領導也並非專為虐待知青故意在衛生所安排一個醫術醫德全無的爛醫生。借故聚集起來要求改進知青生活和醫療條件,可以理解,但母子不幸雙亡的事故,沒有理由完全歸罪場部。

這個事件中有一個蹊蹺,似乎被故意忽略:孩子的爸哪裏去了?王心文把這段簡化了,鄧賢雖然在文章開始部分描寫詳細,但也沒有在文章中直接麵對。

生孩子這麽大的事情,就讓孤單無助的產婦自己去醫院,難道那個不肯出麵幫助的孩子爸就沒有責任?可憐無辜的母子不幸雙亡,難道就能把他放到一邊?團衛生所的條件本來就是極其有限,難以強求的,不但沒有專職的婦產科醫生,連人手都不夠,還要請個家屬大嫂來幫忙。要是有一個負責的男人,一定不讚成在這個條件下生產,一定要堅持送條件更好、醫護力量更多的場部醫院。

可是我們最終也沒有看到孩子的爸站出來承擔責任。

王心文在文中還特地寫到:“就在這樣簡陋不堪的屋裏,每間同時住著兩對甚至更多的男女知青,他們大多屬於未婚同居,有的人孩子都有兩三歲了……”如此提前的“性解放”,難道就是雲南知青所謂的“管得嚴”?我們不得不懷疑:是否因為產婦和不止一個人有過關係?但都是事後提上褲子一走了之,出了事誰都不認賬,沒有一個負責的真正男人。

恥辱啊!“渣”到這程度,敢做不敢當的人,日後做出卑躬屈膝的可恥行為,也算是不足為怪了。

雲南兵團知青鬧回城的最終成功,據說一個重要原因是為備戰打越南。新疆阿克蘇知青鬧回城就不能成功,沒有趕上類似形勢。可以說,雲南兵團鬧回城直接幹擾了對越反擊戰。

雲南兵團知青臥軌請願,阻擋了軍列,直接影響了對越作戰的部署。很多人還以此為榮,自誇使用了什麽謀略,表現了什麽寧死的決心。

我們從很多報道上看到,一些1978年本來應該複員的戰士,聽說要打仗,紛紛放棄複員,放棄回家,請纓上戰場。與此鮮明對比的,是雲南兵團知青集體下跪,請求回家。這難道還不是奇恥大辱?把知青的臉都丟光了!

國家處理鬧事是有足夠能力的,不要以為成功了就是什麽功勞,就能體現什麽決心,什麽意誌,就是讓國家服軟了。依筆者所見,國家眼看著在重金支持下,居然養活了些屈膝下跪的可憐蟲,屯墾戍邊的重任實在指望不上他們。大臉也丟了,大眼也現了,“各回各的家,各找各的媽”,都走吧!

至於當時全國知青回城的情況,對整個社會影響最大最深的老三屆集體插隊,到了1978年十年過去,已經基本上被地方工商業發展所“消化”,占用本該屬於當地農村青年的農轉非指標離開了農村,仍留在農村的所剩無幾。根本就不是在雲南兵團鬧回城的作用下回城。老三屆以後“容當統籌解決”指示下插隊的小知青,即便當時還在農村,也從來就沒有“一輩子”“紮根”之類的口號,明明白白就是在農村待業,更不會在意雲南兵團知青鬧不鬧回城。可以說,雲南兵團知青鬧回城,與數量占80%的插隊知青回城毫無關係。

恰恰相反,正是插隊知青的回城,才引發了雲南兵團知青“還我知青”,要把實質上就業的兵團與實質待業的插隊等同起來。還什麽“99%的知青不知道”,真是不要臉的篡改!

在此必須指出:老三屆的集體插隊史無前例,也同樣史無後例,和以往的、以後的上山下鄉很不一樣,實實在在地涉及到了農民的利益,引起了“農民不滿意”。這才是真正使得上山下鄉運動無法繼續,必須終止的根本原因。占中國人口比例最多的農民,是決定中國走向的最基礎的力量。中國共產黨正是“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思想打天下,並最終取得成功的。

老鄧說的“花了三百個億,買來三個不滿意”中,“知青”和“知青家長”的兩個“不滿意”,自打有知青那天就是存在的。但眾所周知,上山下鄉運動非但不能因此停止,反而年年發展,歲歲擴大。

雲南知青鬧不鬧回城,都和中國農民毛關係沒有,和終結上山下鄉的根本原因“農民不滿意”毛關係沒有。集體下跪,醜態百出,實在應該鄙視、應該指責、應該引以為恥。

 

“來來來,抬起頭來看看我……”

http://news.hbtv.com.cn/p/2004572.htm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3662450442847353&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