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方言、文化 - 香港人和廣東人
文章來源: 杜鵑盛開2024-02-21 07:22:50

飲食、方言、文化                              

出國之初,暫居於加拿大的埃德蒙頓市。一位朋友請我們在市中心的一家早茶店吃飯,那是我第一次品嚐廣式早茶。從第一隻蝦餃入口,便愛上了這道廣東美食。其時食客大多講粵語,聽起來高低起伏,鏗鏘有韻律,我笑言粵語好像電視劇《霍元甲》主題曲的旋律。雖然愛上了早茶卻礙於收入有限,並未再去光顧。半年後,丈夫在美國找到工作,日子變得較為寬裕起來。從此每逢周末,必定光顧當地一家自助式早茶店。

每個周六的上午,睡足懶覺,起來後直奔早茶店,琳琅滿目的蝦餃、腸粉、鳳爪,應有盡有的各類粥、菜、點心。據說早茶店的老板其實並不是廣東人,很多男女招待也都講國語。粵語偶爾聽到一兩句,倒變得罕見。

兩年多後,拿到綠卡開始工作。經理來自香港,一口港式普通話講的口沫橫飛,聽起來卻著實費勁。同事中也有來自廣東的,他們聚在一起時總是講粵語,抑揚頓挫,高亢激越,一點也沒有粵語歌曲的婉轉柔軟。久而久之,偶爾也會聽懂一句半句粵語。當時很好奇廣東香港隔離分治這麽多年,彼此間卻格外親近,沒有任何隔膜疏離的感覺。慢慢發現,香港和廣東在語言、飲食、習俗和傳統上幾乎完全相同。相同的語言和飲食使他們自成一體,親切和熟悉與生俱來。而與內陸人在語言、習俗、習慣上卻有著天壤之別,經常雞同鴨講,“跟你們講國語,累的我,舌頭都酸了。你們還聽不明白。”一位香港女孩如此說。

一位廣東同事告訴我,她的外婆、姨媽在香港,舅舅則在東南亞,即使在最封閉的六、七十年代,親戚之間的互動來往也從未停止過。我好奇在海外關係還是一個敏感話題時,周圍是否有人對此側目?同事告訴我,廣東人當初出海討生活,幾乎每個家庭、每個同事、每個同學家裏都有親戚或在香港、或在澳門,或在東南亞,人人如此、家家如此,所以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他們說起粵港澳來如數家珍頭頭是道,反倒是對大陸北方的一些習俗聞所未聞,甚感陌生。

在他們的心裏,即使在英國治理下的香港時期,香港之於廣東人,在感情親疏、地理位置上,更甚於與內陸的關係。而廣東人之於香港人,在身份認知和情感歸屬上,亦有深厚的同鄉情誼。

原來廣東人當年的出海、下南洋,類似於山西人當年的走西口。走西口到了內蒙的山西人,依舊保留和傳承了山西的方言、飲食和風俗。在美國也曾結識了一些來自內蒙的山西老鄉,聊起蓧麵栲栳栳一起懷念一起流口水,一旦說起方言來更是熟絡的如同老友故交。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有一方的飲食、方言,這些飲食和方言構成了一方文化的基本內涵。形而上的文化無論詮釋的如何深奧玄妙,也脫離不了形而下的飲食和方言兩大要素。所謂文化不過就是對一群人生活方式和存在形態的描述,生活方式主要表現於飲食,存在形態主要體現在語言。飲食和語言構成一種文化特色的核心。

雖不能說粵語,卻喜歡粵式早茶,屢經嚐試,終於在某一年的某一天做成功的蝦餃。味道鮮美,就是站不起了,統統躺平:)

香港人和廣東人都喜歡的蝦餃,北方人也喜歡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