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性的迷思
文章來源: FarewellDonkey182022-07-24 09:44:49

出於中國在現代科技長期落後的現狀,難免會引發中國文化是否扼殺原創力的反思和討論。更激進一步,會做出中國人就是因為缺乏原創力,從而對科學無貢獻的推論。大家用舉例子的辦法來談原創,這是個好辦法,也許是唯一辦法。但若是如此來談原創性,有一個根植在內的悖論。就是隻有保留下來的,重複談論最多的,或者說被原創領域之外廣泛承認的,才會被算是“原創”。時時刻刻人類都有很多獨創的奇思妙想,但都被迅速遺忘。

我們談論的原創性,其實隻是受限於曆史的非常狹隘的一部分。相比於實驗科學,純構建的數學可能需要更多的原創性。我知道幾個天才數學家(至少有一個蘇聯的一個日本的),在傳統數學領域取得成就後就“瘋了”,因為他們不滿意曆史上流傳積累下來的現有龐雜數學體係,動手自己建立一個全新的更邏輯完美的數學體係。可他們的論文沒其他人能看懂,迅速被湮滅遺忘。如此高超純粹的原創性,隻要不合現有框架軌道,就沒有希望被承認。

需要是原創的第一驅動力。但有用性不是唯一選擇標準。解決問題,可以有多種方法路徑。不過一開始選擇了哪條路線,積累下來就會形成排他慣性。現代科學起源於歐洲,有曆史的偶然性也有必然性。但既然最早出現於歐洲,言必稱希臘羅馬,就是一種當時科學家與周圍外界交流的必要。其實現代物理學與亞裏斯多德無關,原子理論也完全不同於德謨克裏特的原子。但既然當初借用了名頭和名詞,就建立了一種“道統”。假如當初現代物理學家有漢語背景,用陽命名質子,用陰命名電子,就會造成一種中國古人特有科學傳統,而古希臘人隻是擅長哲學的語境。其實古代那些文明都差不多,沒有基本科學思想,都同時存在很多奇思妙想的猜測而已。

中國沒有參與到科學發展的最初階段,與中國近代一直沒有大擴張航海需求有關。但一旦科學形成了自己的傳統,選擇了或者沒有選擇而是實際走過了這條軌跡,改變就很難了。現在科學已經是個龐然大物,日積月累層層疊疊。今後隻能沿著這條道繼續向前走了。從而原來在歐洲文化圈內的國家更適應,容易跟上並入這個軌道。或者原來文化傳統體係性不強的也容易改軌道,比如日本。而中國原來的文化與歐洲差別大,自身體係極強。要適應在歐洲文化中生長出來的科學路徑肯定是最難的。但已經無法另起爐灶,中國人也隻得努力拓寬自己的思維方式,學習些外語。

文化背景的障礙是有的,但不是原創性的缺失,某種意義上是原創性太強了(差異性太大)。歸罪於文字語言是沒多少道理。漢字有六書,不再是象形文字,而是一種綜合性文字。隸書的推廣已經掃清了象形的殘餘。科學的語言,從開始引用希臘文,到拉丁語,現在英語占了上風,全看各自的國家背景占多少話語權。現在在科技領域的話語霸權再次抬頭。華為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無線通訊隻是個小領域。華為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在5G領域遙遙領先,基本完善了自己的技術線路。不出意外,以後的發展華為路線就會有長遠影響。

但出於全麵競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起了一場反擊。以政治理由禁絕了一切華為產品。哪怕采用低效不完整的技術,也要繞過華為路線。如果這場科技政治運動取得成功,可想而知華為的那些技術發明、設計、專利,都會被荒廢而遺忘。並再一次作為在通訊領域中國人也沒有原創性的證明。如果有些曆史感,或者哪怕追蹤一下華為的例子,就不難意識到,我們能談論的原創性,我們能舉例證明的,都隻是一些沿著已固化的曆史路徑往回追認的“原創性”,以偏概全是無法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