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鵠是鳥惜不夠大
文章來源: FarewellDonkey182018-05-10 08:48:17



中國人有沒有不讀錯別音的?自從倉頡造字來,恐怕沒有過。你說你沒有幹過,我信,隻是因為你沒有做到足夠的場次的大報告。。。


漢字本來字形和發音沒關係,所以隻能靠死記硬背。照理隻有完全不知道發音的,不該有讀錯的。可惜,漢字有六書,其中之一曰形聲。這種字其實是提示了讀音的。俗話所謂漢字讀半邊錯不上天。但是,咱們有些祖宗無厘頭,專坑讀書的孫子。


浩,皓,鵠。。。在古時候是一個讀音,聲符都是“告”。隻是,從古到今,我們的發音不斷地改變,轉了九曲十八道灣。常用字都能一起跟著轉了。但有些字不常用,或者口頭上不用,隻在書本裏有的,就不那麽緊跟潮流了。規範點,似乎都該統一讀“浩”。但是,我們古代的讀書人比有學問,就看誰能認識古字多。是故教學生的時候一定要發“古音”。老百姓笑他們皓首窮經,他們擋不住,隻好反複教學生念:一定要有洪湖之至。。。


北大校長念了別字,遭到浩浩蕩蕩的嘲笑,恰是我愛看的熱鬧。他應該慶幸死人不會發聲,否則,世世代代的塚中枯骨們,會發出更大的笑浪。其實今天隻要我們一開口,古人就發笑。但是我不會笑林校長,他是個搞化學的麽。學古文多了研究化學時間肯定少了,簡單的Trade-off。我不笑他,還是因為我也會讀很多錯別字。從他的檢討文看,我讀過的書是林校長的一百倍(如果他說的是真的)。可是讓我去作報告,讀錯字的現象也不會少,如果讓全國人民來挑的話。。。


我剛開始讀書的時候認字不多。之所以能讀那麽多書,全靠不求甚解。如果我一碰到不認識不會念的字,就去請教人或查字典的話,那恐怕閱讀量要少百分之九十五。。。大量的字毛估估,反正又不要讀給別人聽。至於意思麽,多在不同的地方碰到幾回就知道個八九不離十了。特別是,如果你開始時讀音靠猜的猜錯了,其後又不停地碰到不斷自我加強,時間久了就改不過來了。有些字我後來查字典或者被別人糾正數遍,仍然忍不住要讀錯。全看出口那一刻能不能想起別人的批評指正。。。


所以我覺得林校長是認識這兩個字的,說不定還隱約知道正確的讀音。隻是作報告的時候。。。不該笑話他。但是看到他寫的檢討文,我忍不住要笑了。。。哈哈哈哈,老實人也!從小到大的模範學生當然不會寫檢討書。看看上麵我找的理由。。。文革期間我天天讀書,隻是缺人教我,是自學的時候猜錯了留下的後遺症。那時讀了封資修的書,不敢和別人講也不敢討論,所以讀錯了也沒人糾正我。這一來不就得了麽。這鍋反正得文革來背。


有人說北大校長讀錯就該口誅筆伐。我們也讀錯麽。憑什麽鴻鵠不能讀錯,燕雀學鳩就能?北大校長又咋地,他又不教我孫子語文,鵠cares?我孫子要是學化學有他做導師還是福氣。不過,話說回來,你讚林校長是鴻鵠,他自己恐怕不服。因為他居然一口氣把文革這口巨鍋都背來了。鴻鵠雖大,一隻兩隻千萬隻,一鍋都燴了。林校長不一樣,文革這口鍋就是專為他一個人做的;還做小了,生生獨獨耽誤了他一位校長!


林校長之誌,遠勝鴻鵠,簡直超鯤鵬!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文革黑鍋燉不下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自己飛上了燒烤架。是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