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餘華的《活著》
文章來源: ali882020-02-25 16:01:13

我好多年前讀過《活著》,因為看了一個top250讀書榜,看到此書排名高居第二,僅次於“紅樓夢”,決定重讀此書。

同樣的一本書,不同年齡讀感受也不一樣,這次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對中國底層民眾苦難生活的寫實描寫,很深刻很震撼。看不到什麽新社會舊社會的區別,更沒有什麽“花園裏花朵真燦爛,每個人臉上都笑開顏”,有的隻是艱難地活著,不論是國共內戰時被國民黨抓了壯丁而九死一生,還是大饑荒年代的極端困苦,還是饑荒後的赤貧生活,直到親人一個個死去,主人公獨身一人,孤苦無依,“活著”成了生活的目的。

我認為作者的描寫有某種通用性,而不是局限於六十年代前後幾十年。其實,不僅這段時間,再把鏡頭往前推到民國,看那時候衣不蔽體的乞討為生的婦孺,再往前,各個朝代更迭,軍閥混戰,底層人民尤其是農民,大部分時間是這種生活狀態,“活著”。如三國時期曹操的詩裏描寫的

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三國時期人口減少十之七八甚至更多,而後這種災難不斷發生。梁啟超指出:“東漢初視西漢全盛得三之一,三國視東漢全盛得七之一,唐初視隋全盛得三之一,宋初視唐全盛得四之一,清初視明全盛得三之一,此其大較也”。魯迅先生在《紀念劉和珍君》中說,“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曆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隻是一小塊”。史書裏聊聊幾個字“大旱,人相食”,就不知道包含多少刻骨銘心的人間悲劇。這種對饑餓和災荒的記憶和經驗,已經成為民族記憶,影響了我們的民族性格。而“活著”用攝像機般寫實的手法,把這苦難揭示了出來,我認為這是這本書的主要特點,或者說價值。

但缺點可能也在這裏。以我個人的觀點,寫實手法是不是太單一了,可不可以有所變化?就像,攝影是藝術,油畫有時候更有表現力一樣。還有,是不是非要讓他身邊的人一個個死去,兒子,女兒,女婿,外孫,妻子,直到剩下他孤零零一個人,才能表現“活著”是意義和目的?這些親人大都是因為意外而死去的,我認為這也降低了批判性,沒有饑荒戰亂奪命更真實和深刻。

主人公祖孫三代都是地主,直到他把家產賭博敗光,卻因此而幸運地躲過了四年後土改的子彈。這也是個不錯的故事,但是,主人公隨後卻從吃喝嫖賭的地主二流子,一轉身就成了種地的農民,同時,包括他媽媽、妻子,也都幾乎瞬間轉型成了耕地的農民,然後主人公對妻子父母兒女突然也很好起來。這個轉變卻不真實,甚至說不可能!不但人物性格轉變突兀,身份轉變更是不可信。我雖然痛恨階級鬥爭學說,但人確實分階級的,出身會決定生活習慣甚至謀生能力。真是這樣敗光家業的富三代四代,大概就如在籠中養大的鳥被放歸自然,在那樣嚴酷的環境中,隻有死亡一途。這樣寫可能才更寫實,更符合實際。作者很不成功地把富裕地主和赤貧農民兩個人的故事合為一人,很生硬,不合理,這是我看來的一個敗筆。

作者一開始時的主人公是另外一人,後來的主人公富貴是第三人稱,寫著寫著,富貴成了第一人稱的我。據作者說,寫到這時他才找到靈感,順利完成小說。在我看來,小說完成之後,一開始的那個我已經無關緊要,可以刪去了。

饑荒困苦的記憶,已經漸漸離我們遠去,尤其是八零後九零後,他們在富裕充足中長大。“活著”對他們還有什麽現實意義?他們還會關心和理解過去中國人的生活狀態嗎?這是令我困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