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迷惑:曆史可鑒卻因人解讀而異 -曆史由誰定論?
文章來源: TJKCB2015-08-06 12:26:46
近來,讀點曆史,十分迷惑:曆史可鑒, 卻因近人和解讀事實而異 -曆史由誰定論?
眾說紛雲。就像:
魯迅說,人們對於《紅摟夢》的看法“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和諧)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 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以簡潔的語言,從西方學術思想如精神文化、審美學、倫理 ...11]鄭中  2015-8-6 07:00    曆史必須真實 偽造的曆史將民族的未來帶入災難性深淵 因為不吸取曆史教訓 社會就會重蹈覆轍 。可被的是 物質發達的今天 人們往往缺乏曆史思維和判別力 給腐敗分子和特權複辟分子 提供可乘之機。 博主回複(2015-8-6 08:26):曆史可鑒。-- 卻因人和事而異 -曆史由誰定論?


"曆史必須真實, 偽造的曆史將民族的未來帶入災難性深淵. 因為不吸取曆史教訓, 社會就會重蹈覆轍 。 "
何為真?何為實? 何為惡?何為異? -曆史由誰定論?

Ref.:
"雍正皇帝的雷霆手段。雍正繼位後,殺貪官,打老虎,批閱奏折,不舍晝夜,設置軍機處,大興文字獄,也算是雷厲風行。習近平的一係列作為與之何其相似。難怪吹捧雍正、熱愛專製的曆史小說家、全國人大代表二月河表示,中國有需要像雍正那樣的鐵腕人物來匡正時弊,使中國能夠沿著“中國夢”這個健康大道向前邁進。“有人說習像雍正,我對這種說法不表異議。”"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58437/201508/5102.html
 
1984年2月5日,粟裕同誌因病情急劇惡化而與世長逝。楚青和粟裕的親屬及身邊工作人員等,遵照粟裕生前意願,在粟裕曾經戰鬥過的20多片土地上,撒下了他的骨灰。
“時晴時雨正清明,萬裏送君伴君行。寬慰似見忠魂笑,遣懷珍惜戰友情。惟思躍馬揮鞭日,但憶疆場捷報頻。東南此刻花似錦,堪慰英靈一片心。”在送撒

骨灰途中,楚青飽含熱淚寫下了這首《遣懷》詩,以寄托和粟裕共同戰鬥、生活40多年的深情。

感想: 粟因陳而成名,陳因粟讓功而拜帥。粟,陳, 為兒女親家 -粟,陳,關係,曆史時空的抉擇。



*******************************   Reference ************************************************
習近平:滅人之國 必先去其史

已有 355 次閱讀 2015-8-6 03:07 |係統分類:觀點評述|關鍵詞:microsoft 委員會 style    推薦到群組

     請大家回顧一下最近掀起風波的各種事件,應該深刻理解習近平的講話的意義。

     2013年1月5日,習近平主席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發表講話,指出:重大政治問題處理不好,就會產生嚴重政治後果。古人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

  習大大對於曆史非常重視,2014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主席強調,牢記曆史經驗曆史教訓曆史警示,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對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我們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

  中華民族曆來就是高度重視曆史的民族,這是我們一種非常重要的文化傳統。清代龔自珍《定庵續集》裏說:“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了解曆史,就了解了世間大道;把握史學,才把握住社會規律。而要一個民族滅亡,首要方法是讓它的史觀消亡——踐踏民族曆史,解構民族文化,滌蕩民族自信,破壞民族認同。

  那麽,為什麽在中國人的自有文化意識中,對曆史是如此看重呢?

  (一)文化架構的意義

  第一,曆史,在中國文化裏具有架構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按照學問體係上的劃分,可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部類,一說起“經史子集”,就在學術意義上涵蓋了中國文化的全部內容。

  經,專指儒家文化。因為自漢武帝時期以來,儒家文化度越諸子百家、成為了中國古代社會中的主流意識形態,此後的曆朝曆代,儒家思想都被看做是社會發展中的綱常倫理、被認為是思想文化界的中流砥柱,所以儒學被尊為是“經”——經,本意為古時織布過程中恒定不動的、縱向的“經線”(如同現在地球上的經線);“經”的引申意思便是標準、是恒常;能被歸為“經”的內容,就是確立標準的思想、是恒常不變的理論。儒家典籍,便叫做“經典”,儒家學說,便是“經學”。

  史,便是史書,中國曆史上的“正史”,從漢代的《史記》開始,到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史書《清史稿》,總稱為“二十六史”。

  因為經部的儒學,是指導社會發展的總思想,是一種抽象的學術理論;於是史部中的記述,便成為了印證儒學思想的史實,是一種具體的故事演繹。“經”與“史”相互論證、互為佐證,闡述著興衰成敗的經驗得失,總結著社會發展的恒常規律,彰顯著儒家理論在曆史滄桑中的作用。

  所以,中國的史學特點是:寫“史”也是論“經”;說“事”也是說“理”。因而我們能夠看到,《史記》裏有“太史公曰”,《資治通鑒》裏有“臣光曰”,這都是史書的作者在講述史實之後、又在論述其中的得失道理。而史學家在論理層麵所依據的思想理論,就是儒家文化。因此我們也能夠看到,很多大史學家,本身就是大儒學家,譬如這《史記》裏的“太史公”司馬遷、這《資治通鑒》裏的“臣光”司馬光。

  史部,就是以曆史真實的演繹,印證曆朝曆代運用儒家思想治國的正確與否。經,是用理論說話;史,是用事實證明。

  子部,就是指人們常說的“諸子百家”。在先秦時代,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在後來的兩千年裏,儒家為綱、定於一尊。但是,諸子百家思想並未因為儒家的獨大就從此寂於無聲,它們都成為了儒家文化的必要補充和互動平衡。因為,如果一個社會隻有一種思想,就會漸入僵化、淪為僵死,而百家之長與儒家之尊共同盛放於中國文化的百花園中,才使得中國文化生生不息、鮮活有力。比如,有儒家的入世、就有道家的出世,有儒家的仁愛、就是墨家的兼愛,有儒家的德治、就有法家的法治……因此,子部,對於中國文化的重要性,不在於“百家爭鳴”怎樣爭、而在於“百家爭鳴”可以鳴。各家共同的發聲、各派不同的音效,匯聚成了中國文化這一曲八音克諧的民族大合唱。

  集部,泛指一切文化藝術,包括詩詞文賦、戲曲小說等。

  綜合來看,如果我們將國學比喻為一座蔚為大觀的文化大廈,那麽:

  經,是這座大廈的鋼筋結構,有了儒家經典,就立起了中國主流思想;

  史,是大廈的水泥澆築,水泥的巍然填充與鋼筋的盎然挺立,就構築起了中國文化的堅實外形、主要方麵;

  然而鋼筋水泥雖然建起了一座龐然大樓,卻也使得這座樓宇密不透風、缺乏生機,所以,子部的百家思想,就如同是為這座大廈開了一扇扇的門窗,正因為有門窗的參與,才使得空氣流通、陽光健康;

  集部,像是大廈裏一切裝潢與內飾,豐富多樣,精彩紛呈。

  我們學習中國文化的時候,也常常像是初次走進一座大廈的人,最先喜歡的,可能都是建築裏多姿多彩的內飾,是愛上了這兒的一張畫、那兒的一幅字,是迷上了這一隻青花瓷瓶、那一個紅木圈椅……就如同我們對國學感興趣,往往是從喜愛集部裏的內容開始的,是最先著迷了唐詩宋詞、是最初邂逅了京劇昆曲……但是,要想全麵地了解國學、要想深入地理解中國文化,就必須去解讀這座文化大廈的整體解構、內裏層次,必須從對集部的熱愛,發展為對經、史、子各部分的研讀。

  是經史子集四個部分,全麵支撐起了中國文化這座恢弘的殿堂。

  因此,曆史,是了解中國文化的必要結構,是繼承中國智慧的重要內容。

  (二)經驗借鑒的意義

  第二,曆史,在中國社會中具有借鑒的意義。

  中國人曆來重史,並非是因為中國人對未來缺乏想象、所以總是咀嚼過去;也並非是因為中國人對老的東西就情有獨鍾、所以愛聽老故事愛收藏老物件。並非是這麽簡單的心理。

  中國人重史,是因為通過寫史、論史、讀史,通過總結了大量興亡規律和眾多得失經驗之後,中國人發現,人生代代皆相似,——不同的時代、演繹著相同的道理,常變的曆史天空、上演著不變的人情故事。正如同唐代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詩句所說“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代代人不同,事事總相似。

  這樣一來,曆史的警醒就顯得格外意味深長,唐太宗認為“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讀“前車之鑒”是為了走“明日之路”:

  看史,不是在看別人的舊時舊景,而是在看自己的今夕明夕;

  學史,不是在學“前事不忘”的老掉牙故事,而是在學“後事之師”的規律性智慧。

  曆史,不是陳腐的昨日之舟,而是當明日浪頭來襲時,我們能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駕馭好自己那一艘駛向未來的命運之船。

  這就是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中提及“不知來,視諸往”的道理:

  我們不知道未來該怎樣前進,那就看過去是怎樣走來;一路走來的曆史經驗,可以指導將來的未知征程。

  (三)民族傳承的意義

  第三,曆史,在中華民族裏具有傳承的意義。

  是曆史,蘊育出了一個民族源遠流長的精魂所在;

  是曆史,譜寫出了一個社會集體認同的價值觀念;

  是家國曆史,息息相關著屬於一個大家庭全體背負的驕傲與沉重;

  是民族曆史,滾滾奔騰著屬於家族中每一個人的血脈傳承與文化基因。

  正如習近平主席多次提及的,“忘記曆史就意味著背叛”:

  不念過去,必然會茫然於現在,迷失於未來;

  背叛昨天,必然會失守了今天,丟棄了明天。

  忘記了曆史中的血淚榮耀,就會背叛肩上的責任使命;

  忘記了曆史中的經驗智慧,就會背叛自有的文明意識;

  忘記了曆史中的傳統價值,就會背叛民族的精神家園。

  而這,才是最為可怕的流離失所,才是真正淪為了亡國之徒。拋棄賴以生存的曆史土壤,民族的文化大廈轟然倒塌,一國精神於世界潮流中再無立足之地。

  守護好曆史的沃土,才是種植今日之糧的基礎,更是生發明日之花的根基。

  曆史當然不會全然重複舊路,但是未來必然承接曆史的軌道而繼續出發。我們可以繼續建更好的新軌、開更快的新車,但我們不能脫軌而踉蹌在危險的荒原。

  承接過去,麵向未來;立足當代,縱覽古今。中華民族是乘坐在一輛史車上同來,還將馳騁於車同軌、心同德的未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36597-911109.html  此文來自科學網農紹莊博客,轉載請注明出處。
上一篇:[轉載]沈培平的學術火箭:獲博士學位5個月後成教授
下一篇:衛計委征求11項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4 王春豔 楊正瓴 曾傑 李勝文

發表評論 評論 (13 個評論)

[13]李勝文  2015-8-6 11:16
 
魯迅說,人們對於《紅摟夢》的看法“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和諧)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 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以簡潔的語言,從西方學術思想如精神文化、審美學、倫理 ...11]鄭中  2015-8-6 07:00    曆史必須真實 偽造的曆史將民族的未來帶入災難性深淵 因為不吸取曆史教訓 社會就會重蹈覆轍 。可被的是 物質發達的今天 人們往往缺乏曆史思維和判別力 給腐敗分子和特權複辟分子 提供可乘之機。 博主回複(2015-8-6 08:26):曆史可鑒。-- 卻因人和事而異 -曆史由誰定論?
[12]曾傑  2015-8-6 08:13
 
CCTV拍攝的《大國崛起》值得觀看,描述了自大航海時代以來的9個國家的走向現代化工業之路,其中,都存在一個學習發達國家的文化與傳承獨自民族曆史的結合,從而走向成功。
如,描述日本是洋蔥的模式,每一片都是自身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融合,尤其,論述了一手算盤和一手論語的模式。
博主回複(2015-8-6 08:24)CCTV拍攝的《大國崛起》描述日本是洋蔥的模式?
[11]鄭中  2015-8-6 07:00
 
曆史必須真實 偽造的曆史將民族的未來帶入災難性深淵 因為不吸取曆史教訓 社會就會重蹈覆轍 。可被的是 物質發達的今天 人們往往缺乏曆史思維和判別力 給腐敗分子和特權複辟分子 提供可乘之機。
博主回複(2015-8-6 08:26)曆史可鑒。
[10]楊波  2015-8-6 06:08
 
治學先治史
博主回複(2015-8-6 08:25)有一定的道理。
[9]linlaodie  2015-8-6 05:18
 
這哪裏是我的判斷,這是跟你學習的結果,功勞屬於你,哪敢掠奪。
博主回複(2015-8-6 05:46)不學好指鹿為馬,指鹿為馬是必修課。這是你的說法。
[8]李世春  2015-8-6 05:13
 
因此,要大力培養考古專業人才。
博主回複(2015-8-6 05:13)考古隻是探究曆史的一個方麵吧。
[7]葉建軍  2015-8-6 04:48
 
確實不假,台灣台獨的很大原因就是李登輝和民進黨主政時修改了曆史。年輕一代已經被洗腦了。
博主回複(2015-8-6 05:16)謝謝您的評論,這是台獨的一個陰謀吧。
[6]linlaodie  2015-8-6 04:47
 
不學好指鹿為馬,能正確認識曆史嗎?指鹿為馬是必修課。
博主回複(2015-8-6 05:15)你本人的判斷不一定就能代表正確的曆史結論吧。
[5]linlaodie  2015-8-6 04:21
 
哦,那是說趙高的求真務實的精神值得學習?
博主回複(2015-8-6 04:37)趙高是否具有求真務實的精神與正確認識曆史有關係嗎?
[4]戴德昌  2015-8-6 03:51
 
袁世凱的正確評價什麽時候才會有
博主回複(2015-8-6 03:56)你覺得什麽是對袁世凱的正確評價?
[3]linlaodie  2015-8-6 03:41
 
l儂在讚揚趙高才是最偉大的曆史學家?
博主回複(2015-8-6 03:59)曆史與曆史學家是兩回事。
[2]zhouwangpu  2015-8-6 03:39
 
問題是,一旦某個大老虎被拎出來的時候,各家各戶就忙著清理痕跡。

如此一來,時間一長,連痕跡都沒了,曆史還如何去寫?
博主回複(2015-8-6 03:57)各朝各代都一樣,曆史卻不會中斷。
[1]zhouwangpu  2015-8-6 03:09
 
那麽,江湖盛世這二、三十年的曆史該如何書寫呢?
博主回複(2015-8-6 03:22)如果你自己寫不出來,可以由後人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