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聲
文章來源: spot3212021-02-15 19:54:05

第一次看春晚是在1983年的除夕夜。那年的春節聯歡晚會是爸爸、媽媽還有我一起在爸爸用外匯券從華僑商店買回來的20寸的日本進口的索尼黑白電視機前看的。多年以後在網上查到了當年的節目單,隻覺得一個節目最讓我眼熟----啞劇藝術家王景愚表演的啞劇“吃雞”。時至今日,我還能記起王景愚那種即誇張,又搞笑;即無聲,又生動的形體動作,他的表演把人們過節時最最需要的歡樂帶入了高潮。那之後,我看春晚的主要目的就是尋求開懷大笑的機會。有人會說,想笑就笑唄,有必要為了笑去看表演嗎?矯情。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受幾千年儒家思想影響至深的文化。喜形於色,眉飛色舞在日常生活中是絕對不多見的。父子之間,長幼之間,師生之間,師徒之間,上下級之間的交流幾乎都是麵色凝重,不苟言笑,中規中矩,不越雷池半步。

“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顏氏家訓》告訴人們,父親要有威嚴,不應該對孩子過分親昵;至親間的相愛,也不應該很隨便。

“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父母有威嚴而又慈愛,子女對父母便因畏懼而產生孝敬之心。

曾子曰:“君子之於子,愛之而勿麵,使之而勿貌,遵之以道而勿強言;心雖愛之不形於外,常以嚴莊蒞之,不以辭色悅之也。不遵之以道,是棄之也。然強之,或傷恩,故以日月漸摩之也。” 意思是說,君子對於他的子女,喜愛他們卻不表露在臉上,支使他們也不露聲色,讓他們按道理做事情,但又不勉強他們。心裏雖然很喜愛他們卻不表露出來,常常以嚴肅莊重的態度對待他們,不用和顏悅色去討他們喜歡。

所以,中國人十分需要在特殊環境下的笑逐顏開。這或許就可以理解了為什麽小品、相聲類的節目最受觀眾喜愛,哪怕現在的小品越來越沒有笑點,如今的相聲越來越不可樂,人們對笑的藝術卻始終充滿著美好的希望。

原來以為相聲隻屬於中國,後來才發現美國也有類似於中國單口相聲的表演形式,它被稱為“stand-up comedy”,一般都是一個演員站在沒有任何布景的舞台上,手裏拿著一隻麥克風麵對台下的觀眾說著自己編寫的各種各樣的笑話。Netflix上就有許多,我個人最喜歡加拿大藉印度人Russell Peters的段子,還有那個胖胖的,外號“Fluffy”的Gabriel Iglesias說的也很有意思。

無論喜劇、小品還是相聲,它們之所以可樂、搞笑,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它們都具有諷刺的特點,一旦失去了諷刺這個主題,可笑的程度自然就會減少乃至消失。因為生活中有許多事情都可以用正劇去描寫去展現,例如《辛德勒的名單》,例如《竊聽風暴》,例如《卡薩布蘭卡》,例如《阿拉伯的勞倫斯 》。

反觀那些能讓觀眾笑得眼淚直流的喜劇,卻無一例外地都把諷刺作為創作的主題。例如《摩登時代》,例如《阿甘正傳》,例如《虎口脫險》,例如《葬禮上的死亡》,例如《觸不可及》。在網上看過幾部中國的老喜劇電影,例如《滿意不滿意》,《不拘小節的人》,《女理發師》,《頑主》,《甲方乙方》,都是用諷刺來講故事的。當諷刺不能被主旋律所允許的時候,自然就是相聲小品創作源泉枯竭的日子。

所以,如果有人問我為什麽沒有看春節聯歡晚會?我會說,因為沒有可以讓我哈哈大笑幾聲的相聲與小品。

本來,舞蹈類節目不是吸引我看春節晚會的主要項目。因為我比較喜歡芭蕾舞。如果春節晚會隆重上演全本的中國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我一定會目不轉睛地從頭看到尾。可是,昨天看了網友曉晴寫的《看2021年地方台春晚》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41038/202102/17087.html的博文之後,讓我有幸知道了今年的河南省春節聯歡晚會上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名為《唐宮夜宴》的民族舞蹈非常值得一看。於是我去YouTube看了,還看了不止一遍。老實講,以我個人的審美觀點和藝術品位來看,這是一支融合了曆史,傳統,文化,人文,藝術,表演,色彩,音樂,科技於一身的絲毫也不誇張,不做作,不豔俗,不扭捏的難能可貴的舞蹈表演的上乘之作。

舞蹈中,參加夜宴的唐朝少女們即圓潤又討人喜愛,她們時而梳妝打扮、時而嬉笑打鬧,如同在古畫中穿梭行走,將大唐盛世的繁華景象展現得淋漓盡致。雖然舞蹈中出現了小小的失誤,但是那並不影響整個表演的近乎完美。

為了展現唐朝美女的豐滿,演員們嘴裏塞進了棉團,身上穿著海綿服,用踱步翹臀的行走姿態營造出了喜劇般的感覺。

隨著舞蹈的進行,舞台上的3D布景不停地變換出許多早已發掘出來的唐朝的寶貴文物,讓觀眾在欣賞演員華麗表演的同時,也對中原文化有了更直觀的視覺上的了解與享受。這樣的舞美結合雖然一句高大上的口號也沒有,卻在無言之中把華夏大地的文化精髓和中國古代文明的炫麗璀璨展現得淋漓盡致。

“靈感是不存在的。藝術家的優良品質,無非是智慧、專心、真摯、意誌。像誠實的工人一樣完成你們的工作吧。”羅丹是這樣解讀藝術的。

“藝術家表現的決不是他自己的真實情感,而是他認識到的人類情感。” 蘇珊·朗格是這樣認識藝術的。

雖然舞蹈的創作靈感是為了更多地吸引年輕人,但是它確實具有深厚的曆史積澱。

這塊五代時期的浮雕彩繪表現的就是唐朝女子樂隊的風貌,和舞蹈中的人物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想來舞蹈的編導者對曆史的研究是下了功夫的。

一支舞蹈尚且有詼諧幽默之處,相聲、小品則更應該如此。

“盡管笑吧!不過,這些搞笑的人倒是真智慧。” 艾米·波勒(Amy Poehler)認為給人們帶去笑聲的人是聰敏的。

希望有智慧的人能夠帶給人們更多的發自內心的笑聲不再漸漸地變成傳奇。

請欣賞舞蹈《唐宮夜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Awcg8FVk7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