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春天的食物帶到秋天裏來吃,味道好極了!
文章來源: spot3212020-08-16 15:26:45

經常看到周圍有朋友對每一個節日都十分的上心,哪月哪日過什麽節日都印在他們的腦子裏。即便是到了西方,公曆和農曆之間的不同,中國節和外國節的相互交錯與糾結也絲毫不影響他們對各種節日的記憶。好像他們自己就是一本日曆,隨便翻一翻,跳出來的就都是刻骨銘心的日子。

我不是粗心大意的人。可是對於節日,我沒有那麽敏感。尤其是在許多年的東方文化與西方文明的混合之後,過不過節的重要性除了“又有假可以歇了”之外,其餘的,尤其是“吃什麽”的概念就顯得沒有以前那麽重要了。

中國的節日種類繁多,每一個節日都有其固定的且必須吃的食物。例如春節要吃餃子、年糕、湯圓、魚等食物,寓意著來年吉祥如意,生活富足節節高升。例如端午節要吃粽子、喝雄黃酒,傳說是為了紀念詩人屈原憤而投江特製的。例如冬至要吃餃子,是為了不忘醫聖張仲景用“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的典範。現在到了立秋時節,許多地方的人們都習慣於“貼秋膘”,是為了在剛剛入秋的時候多吃一些雞鴨魚肉等營養豐富的食物,把在夏天因為炎熱胃口差而少食減重的身體,在嚴冬到來之前好好滋補強壯一下。而每年新春伊始的立春時節,人們也習慣於吃春餅,美其名曰“咬春”。人們用麵皮包著時令蔬菜,取名春餅,寓意著五穀豐登,具有迎春之意。

春餅和立秋,聽上去就非常遙遠且格格不入的兩種概念,居然硬是被我給扭鼓到了一起,在立秋的節氣裏端上了我家的桌子,是不是非常的不倫不類?

其實,春餅就是一種餅的做法,也是一種吃的形式。現在的人們吃喝不愁,應有盡有,對於那些被風俗習慣所硬性規定的吃的種類與時間的要求大可不必循規導矩,墨守成規。如若不是,為什麽商店裏一年四季都能買得到湯圓、粽子和月餅;餐館裏一年四季也能吃得到雞、鴨、魚、肉和餃子、包子、餛飩、包子?

我從小就吃春餅。我家的春餅是用兩個中間摸了油的,用60°-70°的溫水和成的小麵劑子擀成的薄麵片上餅鐺烙出來的,烙熟的春餅可以用手揭開分成兩片。

吃春餅的配菜有多少都不嫌多,但主要的幾樣必不可少。要有炒和菜。我家的和菜一般都是用綠豆芽+菠菜+細粉條炒出來的。還有肉絲炒韭菜,攤黃菜(就是攤雞蛋),醬肉、小肚等,要備一小碟切好的蔥絲和一小碟甜麵醬,那是吃春餅的靈魂。我家除此之外必須要有一盤炸的東西,例如炸春卷,或者是幹炸裏脊等,父親說把炸的東西夾在春餅裏,脆脆綿綿的在一起才好吃。

昨天突然想起來要吃春餅,皆因看見別人家吃春餅有些饞了。這回的春餅我沒有用烙的形式,而是把一張張擀好的麵皮用油刷過之後一個個摞在一起上蒸鍋蒸出來的。

這樣子蒸出來的餅比烙出來的更柔軟。

因為就隻有我們兩個人,所以沒有做很多菜,就隻搞了三個菜。

我把豆芽菜、韭菜和肉絲炒在了一起,省略了粉絲和菠菜兩種物質。

黃菜是必須攤的,沒有了炒雞蛋,春餅就少了很大的一味。

我家沒有醬豬肉,也沒有醬牛肉,有台灣香腸卻沒有切。我就用買的豬裏脊炸了一盤肉,這是延續了我家吃春餅的傳統,連帶著把我家那位不愛吃油炸東西的山東人也給拐上了道。

山東人不愛吃大蔥沾麵醬,我家的春餅就此省去了蔥和麵醬兩位輔料。

沒敢包太多的菜,怕的是包不好而漏了兜。

咬了一口才看見內容兒的春餅在秋天到來的時候仍然顯現出了春天般的美好。所以呀,把春天的食物帶到秋天裏來吃,味道好極了!

 

 

 

 

 

 

 

 

作者:spot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