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也做了回蔥油餅
文章來源: spot3212016-10-05 14:57:14

最後一次吃加了豬油和蔥花的蔥油餅是什麽時候?早已經不記得了。隻知道那是許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特定環境下的肉類供應就一定具有特定時期的特殊性。那時,人們買回家的豬肉大多都是肥的多瘦的少,一塊五花肉,能有三分之一甚至是更少的瘦肉就已經算不錯了。多數情況下,人們一邊抱怨著買塊肉都不能逞心如意,一邊卻又有些暗自慶幸,慶幸家裏又可以用肥豬肉煉出不少豬油了。肥肉多,燉肉炒菜都不太好吃,就隻能想辦法把它變得好吃些。煉豬油既可以炒菜又可以烙餅還可以和餡更可以煎饅頭片兒,無形中使每月不夠吃的定量油有了後續。煉豬油剩下的油渣兒可是好東西,弄點兒鹽麵兒沾著剛出鍋的熱油渣吃,一吃就不能停嘴,感覺那就是世界上最最美味的東西了。如果油渣兒多,白搭吧嘴兒都吃了就太可惜了,大人們會把油渣兒細細切碎,和大白菜一起拌和好了包包子,再有就是烙油渣兒餅。記憶中母親最反對父親用生的肥豬油烙大油餅(天津人把豬油叫大油,因為天津有很多回民,他們不喜歡聽見“豬肉”二字,但又不可避免和漢人們的接觸,例如同事、同學、朋友。因此,他們就把豬肉改叫“大肉”,然後就是羊肉和牛肉等等。久而久之,天津人就把豬肉改叫作“大肉”了,尤其是當著回民們的麵更是如此。)吃,說那是很不健康的食物,但偶爾吃一回她自己也覺得那餅真是很好吃,隻是一邊吃還要一邊不停地嘮叨,好像她是被別人綁架非吃不可似得。到後來,物質豐裕了,人們再也不用非買膘厚三寸的肥肉不可了,吃大油餅的機會自然也就沒有了,自動成全了不吃有害健康食物的目標。

知道“阿大蔥油餅”是因為在youtube上看諜戰電視劇,無意中看到了BBC電視台拍攝的短片。其實,油管上還有一個叫“記錄編輯室”的節目組為阿大錄製的長達四十分鍾的紀錄片,並在片中請阿大自己介紹了他的人生經曆:阿大的父親是離休幹部,母親是知識分子,他是家裏的長子,底下一個弟弟一個妹妹。七年級時下鄉勞動挑棉花不小心傷了背,當時沒在意,後來感覺就不好了。父母帶他去瑞金醫院看病,被確診為脊柱側彎,當時還為此做了手術,他的人生從此就被改變了。隨著年齡的增大,他的背不但沒好反而越來越彎了。高中畢業時他被分配到了電廠當了一名電工。八十年代初開始改革開放,他就下海自己做買賣了。他是八二年左右開始學徒做蔥油餅的,後來還賣過一陣子餛飩,以後就專門隻做蔥油餅,一幹就是三十幾年。這期間,阿大結婚生子,以後又離了婚,一個人含辛茹苦把兒子養大成人。他做的蔥油餅貨真價實,用料醇厚,童叟無欺,因而得到了食客們的讚揚,且一傳十十傳百的從此就幹出了些名堂。

說實話,阿大的蔥油餅看上去非常的油膩,吃一個估計得管幾天不餓。但也正是因為那些餅都是由真正的豬板油加上大把大把的青蔥再用最普通的手工藝精心製作出來的,它們的好吃也就不言而喻了。

自從看見了阿大的蔥油餅,腦子裏就在想,什麽時候也得在家練一回。周末買了需要的東西,提前和好了麵又醒了好幾個小時,之後就動手了。

先把買來的鹹肉的皮切掉,然後切成小塊兒。把青蔥也切成小塊兒。和了油酥,並在油酥裏加了些鹽,那樣子,做餅的時候就不用再加鹽了。

 把一小塊麵團擀開,用手塗抹油酥,抓一小把肥肉沫和一小把青蔥(如果不怕油膩,建議肉末還可以多加,蔥也可以多加。其實,肉還有一包,又因為先生不喜油膩,沒敢多加肉,蔥也不太多,因為沒有買太多的蔥。)然後包好。

烙餅要用很小的火,不能著急,這點十分重要。我是一鍋烙三隻餅,每鍋大約需要二十幾分鍾才能熟。然後,再把烙好的餅放進華氏280度的烤箱裏麵,大約也是十幾分鍾,這樣出來的餅油就稍顯少一些,也幹脆些。餅被按得有大有小不成樣子,好在是自己吃,否則是賣不出去的!

雖然沒有幾層,但還是很香的。估計真人阿大要是看見這樣的一隻餅,會把大牙笑掉的。

個人體會:如果還想再試一次的話,就要買很多的青蔥了,感覺蔥多蔥少意思大不相同。這種鹹肉很好用,小火烘烤後的肉末有一股鹹香的味道,增加了餅的好吃度,並且也不很油膩,可以多放。再有,下次再做的話,麵團要小一些,那樣的話,多放了蔥和肉的餅就不會有太多的麵壓在餅坯下形成麵疙瘩了,就會更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