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篡改的曆史照片
文章來源: spot3212014-08-30 12:33:01

 攝影,從誕生起就成為見證,記錄曆史的重要手段。然而早在攝影術發明之初,修改照片的技術就應運而生。國外尤其不乏這樣的照片。在2010年的廣東連州攝影節上,藝術家張大力展出了由130餘組照片組成的《第二曆史》,成為了那屆攝影節的一個焦點。這個展覽讓人們明白,那些廣泛流傳,並為你我所熟知的曆史照片大多都是經過美化,拚貼,抹去和添加等元素的技術處理。毛澤東的皺紋沒了,領導人合照換了背景,敏感的人物被移除,雷鋒的照片被多次修改等等。自2003年起,張大力就埋首於各大媒體圖書機構,廣泛尋找發掘曆史資料照片。曆時6年,他整理了大量曾出現在我們視野卻經過修改的“曆史照片”,這也就是作品名為《第二曆史》的含義。《東方早報》當時對張大力進行了采訪報道,這裏摘錄了幾個你可能會感興趣的問題放在了文章的末尾,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下麵我們就來看看這些有趣的曆史照片以及它們的真實麵目。


國內為凸顯毛澤東與斯大林是兩大領袖的地位,因此修掉了照片中其他人,下圖為原照片。


共產主義戰士雷鋒,1965年。原片中淩亂的灌木被修掉,換成了挺立的鬆柏。


為突出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他們身後撐傘的工作人員和傘均被抹去。


周恩來赴蘇聯參加十月革命47周年慶祝活動。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到機場迎接從莫斯科歸來的周恩來。劉少奇被打倒後,從照片中被抹去。


1940年,周恩來從共產國際歸來,與任弼時,毛澤東合影。左圖修掉了任弼時,原因是戰爭時期任弼時在蘇聯養病,沒有在困難時期參與到戰爭中,遭到了批判。


下圖右下角的是林彪。九一三事件之後,林彪在相關的照片中被抹掉。上圖,林彪則消失了。


文革中,陳雲被打倒,下放江西的農村。這是一張曆史舊照被篡改的過程。


193810月延安機場。廬山會議之後,彭德懷被打倒,此後在照片中被抹掉。


1937 年,中央蘇區的戰友一起在紅軍大學裏與毛澤東,朱德合影。至1986年,國內公開出版物上仍使用的是修改過的照片(上圖)。下圖前排左起:聶鶴亭,毛澤東,朱德,林彪,何長工,周子昆,賴毅;後排左起:楊得誌,梁軍,楊梅生,陳賡,賀子珍,姚喆,胡榮奎,蕭新槐,江華,譚家述,譚冠三,劉型,張際春。


上圖為官方宣傳照,毛澤東乘敞篷汽車檢閱來自全國各地的紅衛兵,下圖為原照片。九一三事件後,林彪從照片中消失了。


文革爆發後,作為國家主席的劉少奇被打倒,他便開始在各種照片中消失了。


1978年出版的《紀念周恩來總理》(中國曆史博物館編,文物出版社出版 1978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中,秦邦憲被刪除(右圖);左圖所示,1989年再版的《紀念周恩來總理》(19893月第一版二次印刷),恢複了曆史照片的原貌。


毛澤東在時任北京市長彭真的陪同下到北京十三陵水庫參加義務勞動。文革中,彭真被打倒,左圖為官方宣傳照,彭真早已無影無蹤了。右圖為原照片,毛澤東左邊的為彭真。


1944年毛澤東檢閱部隊照片,其實毛澤東是在朱德,王震的陪同下檢閱359旅的,上圖為原照片。


原版照片(左圖)是室外的場景,明顯可見農院的粗陋的牆壁,且沒有毛主席像和標語;1969年麵向國外發表的圖片(右圖),背景被修改為室內,牆上填上了毛主席像和對聯“聽毛主席話,跟共產黨走。”


上圖,粉碎四人幫後,官方宣傳的報道緊急撤去了毛澤東遺體告別儀式中的四人幫照片,留下了空白。下圖為毛澤東遺體告別時的原版照片。


上圖,毛澤東追悼會現場原照片。下圖,粉碎四人幫後,官方宣傳物抹去了他們在追悼會照片上的身影。

 

有一句話很有意思:小說除了人名,什麽都是真的;曆史除了人名,什麽都是假的。雖然觀點有些誇張,但後朝人撰寫前朝人曆史這個事實無法改變。曆史,隻是成功者的曆史。

以下是《東方早報》記者徐佳和於2010年對張大力的訪談片段:

 

東方早報:你最初發現這些公開出版的新聞照片是造假的時候,你有沒有憤怒?

張大力:我一開始的時候特別憤怒,和看展覽的人一樣,但是慢慢地我經過這麽多年沉浸於此,所看的東西達到一定的量的時候,我覺得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真假的問題,這是一個國家的世界觀的問題。

我們每個時期,每個人的狀況,實際上都跟這個國家的精神導向有關。一個人怎麽活也許大家都覺得是自己的事,可事實上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逃脫不了國家精神的控製,是在國家的世界觀籠罩之下的產物。

比如說,階級鬥爭,那麽所有的圖片所有的電影都要反映這個情況;比如說大躍進,那麽我們攝影師拍的圖片都得是南瓜大得不得了。

知道真相很難,也會改變自己的生活,因為知道真相後會憤怒,憤怒了就會去做,做了之後就會給你帶來危險。

我想了很多辦法去避免危險,我不能因為短期的憤怒毀滅了長期的藝術,是短期憤怒重要還是長期藝術重要?當憤怒貫穿一生的時候,你會發現這是你生存的哲學。

 

東方早報:那麽最早做這個項目的契機是什麽?

張大力:我在2003年的時候,原先作的塗鴉是關心北京的胡同被拆,我的藝術關於“是不是在現場”與這個城市是不是有關係。後來我在路上找民工,我用石膏翻製他們的身體,這個作品叫“種族”。

之後,我想做個抽象的,反映這個國家60年的變化的作品,什麽形式我自己也不清楚。很早之前,我們家有個掛曆,上麵有周恩來,朱德,毛澤東的合影,打倒“四人幫”之後這個照片印刷量非常大,幾乎家家都掛,但是我父親卻告訴我,他看到過那個原始的照片,其中有劉少奇。

過了很多年,這個場景忽然在我身上發酵了。我就開始慢慢地去尋找,我以為這個項目會很艱難,但當我真正進入調查狀態,一下子就出來了海量的照片。

一開始我是從公共出版物上找,我去買舊版本的畫冊,老一代革命家的書,還有剛解放時出版的報紙和書,然後我再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版的書作對照,我就發現,有些人不見了。

第二步我開始找工藝美院的同學,他們分在出版社,檔案局,我就借這些關係進入檔案係統,去看那些真正的原始的圖片是什麽。

轉自:攝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