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戰場遊記之五十五:飛奪瀘定橋(中)
文章來源: 小百臉2018-03-13 09:24:23

古戰場遊記之五十五:飛奪瀘定橋(中)


瀘定橋西橋頭康熙禦筆,碑後即觀音閣:


     接到林彪手令的黃開湘、楊成武帶領紅四團在24小時內奔跑了120公裏,前鋒5月29日天色微明時趕到瀘定橋西橋頭。這時川軍正在拆橋板,快拆到東橋頭了。手中隻帶輕武器的紅軍戰士立即向橋上川軍開火,保住了東橋頭端的幾十塊橋板(占橋麵總長約二十來公尺)。這幾十塊橋板在後來守軍橋台放火時為紅軍攻占東橋頭起了關鍵作用。整個上午雙方在橋頭隔河對峙,誰也不敢在橋麵上動手。

從西橋頭看瀘定橋:


    瀘定橋是一座懸索橋,跨度102米,寬度為2.8米,底部距離枯水時的水麵約14.5米。橋由13條鐵索組成,其中9條為底索,索間距離33厘米,上鋪橫木板,橫木板上再鋪八道縱木板作為橋麵。另外4條鐵索則作為行人的扶欄。鐵索每根長127.5米,重約2.5噸,有碗口粗細,由800-900個扁環扣鏈而成。

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公園:

    橋的兩岸各有一亭式橋台,高20米,上為梯形,下為方形,用條石砌築而成。兩個橋台的後麵各開有一口深6米的落井,每口井都有生鐵鑄就的地龍樁7根或8根,與橋身平行地插在井底的井壁上。地龍樁下麵再橫臥一根鐵鑄臥龍樁,每根重1800斤。瀘定橋的鐵索就固定在這些臥龍樁上,由橋台和橋樁的重力來共同承受橋的拉力,堅固無比。兩岸的橋亭既可防止雨水侵蝕落井,也是官府征收過橋稅費的場所,5月29日這天也就是雙方最前沿的陣地。上集登錄後,有些網友提問:"老蔣當時為什麽不把瀘定橋炸了?"要知道,當時整個藏區與中原內地的交通就靠這麽一條鐵索橋。單是經濟利益,劉湘就不會炸橋,何況炸橋要激起民憤的。紅軍逼近西昌時,城防司令劉元琮燒掉南門外商業區以防止紅軍利用商鋪接近城牆。結果紅軍隻繞城而過。士紳們事後都要劉元琮賠償損失呢。劉文輝不炸橋,同樣是為了自身利益的長遠打算,因為如果紅軍過不了橋,就會留在他的康定地盤上,這是他最不願意見到的結局,用張伯言等人的話說,他們當時是“祇想紅軍快點離開”。
     所有紅軍通過瀘定橋後,6月3日九軍團撤退前,何長工下令將9條底索每隔一條鋸斷一條,共鋸斷四條。李韞珩部追兵就是將就這殘留的鐵索,紮了個“篾”索橋,暫時勉強溝通兩岸交通。軍隊和行人都隻能扶著鐵索慢慢通過瀘定橋。張國燾四方麵軍北上後,劉湘花了好幾萬大洋,花了幾個月修複,橋才能使用。下麵貼上網上copy來的老瀘定橋照片:


   瀘定橋的鐵索堅固無比。川軍開始守橋時,可能以為隻要把橋板撤掉,紅軍就過不來。待到奪橋戰鬥激烈,情況危急時,李全山即使想炸橋,也太晚了。

飛奪瀘定橋紀念館:

     守備在大渡河北岸的是李全山帶領的二個營(實際上每營隻有兩百多人)。他在28日下午接到袁國瑞"向瀘定橋急進"命令後,立即派周桂山營快步進駐瀘定橋。周桂山又派出一連(連長饒傑)帶全團旗幟為先遣隊跑步前進。周桂山這個營是從冷磧場(興隆鎮西北,離瀘定橋還有約23公裏全下坡路)出發的,饒連到達瀘定橋時已二更,到達後插旗幟、拆橋板、構築東橋頭工事。川軍爺們從未這麽辛苦過,又累又乏,當夜又下雨,有的士兵鴉片煙癮發作,所以撤除橋板的進度緩慢。營長周桂山帶領營主力到達後也立即派兵參加拆除橋板、構築工事等工作。天亮前團長李全山率領該團另一個營(營長李昭)抵達,布置在橋南左翼(現在的瀘定城區公路橋處,對岸即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公園)。幹到天亮還差二十來米橋板沒拆完,橋頭工事也沒築好,紅軍就到了。

觀音閣:

    李全山團裝備的是川造改良步槍,這個槍的射程很短,實際上打不到大渡河西岸的紅軍,打十發子彈以後還要卡殼,要用隨身佩戴的鐵簽捅掉彈殼以後又才能繼續射擊。他們裝備的川造改良機槍連續射擊很短時間槍管就要發紅,必須停用一段時間。所以當時西岸的紅軍對於北岸的守軍具有火力上的絕對優勢。對方在遠距離甚至無法射擊到紅軍,隻有近距離內才能有效還擊。
勇士路:


  29日中午,先鋒部隊經過幾個鍾頭的休息,疲勞狀態有所恢複。紅4團已全部(包括負責運輸重武器的隊伍)到齊,向老百姓家(尤其是距橋以南1公裏的沙壩村)征集的門板也準備好了。到達的還有6團和軍團教導營。據楊成武回憶說總共集中了一百多挺輕、重機槍!還有幾門迫擊炮,主掌炮手仍是趙章成。一營二連組織了22人的突擊隊,隊長是連長廖大珠;後繼以鋪門板的二梯隊三連(還是工兵連?存疑),再後麵是踏著橋板衝鋒的一連。機槍主陣地設在西橋台後越二十多米遠的觀音閣。這是一個很氣派的廟,居高(約20多公尺)臨下俯視整條瀘定橋和對岸的東橋台(敵軍主陣地)。橋上遊、下遊河岸也布置火力協助。加上武器精良,在整個奪橋戰鬥的一個多小時裏,紅軍火力始終占絕對優勢,牢牢控製戰場。

觀音閣的機槍主陣地: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