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無所住而然
文章來源: yfz94652016-10-25 17:55:14

於無所住而然

 

在佛教經典中,金剛經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金剛經中的話 – “於無所住而生其心”又是經中最重要的描述了。相傳六祖大師-慧能在聽到這句話時,如醍醐灌頂,豁然大悟。許多佛教修行者自然對這句話格外重視,筆者也不例外。自信佛後,筆者也經常在修行中,體會“於無所住而生其心” 所含的修行要領; 但是事與願違,往往是付出了功夫卻更加迷惑。幾年前,當筆者慢慢明白這話的要領後,對邏輯的局限深為感歎。因為,邏輯表達的局限實際上是語言的局限。所有語言都受“二元對立”的限製;當任何哲學整一都無法用邏輯理念來圓滿,而不得不用對立的二元理念來近似描述時,修行障礙就無處不在。它導致了邏輯在表達“行而上”時的窘境。無論是單獨講“生”和“滅”;還是講“生滅”都不正確。即使是講“不生”與“不滅”仍然不正確。因此,佛教常常用“不生不滅”來近似表達。它是佛教理論中最經典的不二。然而,這個“不生不滅”就不是邏輯能理解的概念了;而且它充滿著自相矛盾。人們習慣於將無法用邏輯描述,或者無法用規律形容的東西稱為“玄學”,或者“行而上學”。但是,正因為無法理解,“行而上學”不是學問;它們隻是某種路標。通過這些修行路標,行者渴望能有機緣契入通透覺醒的途徑。

鳩摩羅什(西元 344 - 413 年)是個有大智慧的先賢。他在翻譯金剛經時,想必也碰到這樣的邏輯局限。梵文的金剛經當然也是受二元論影響。鳩摩羅什用“於無所住而生其心”來表達金剛經中最重要的理念,完全有著他的道理。因為,這已經是對不可能表達的最近似表達了;它使得絕大多數人受益。特別是“於無所住”四個字,太精彩了。不同的是,每個人的業障不同,修行的道路也不同。而筆者曾經長期困惑於“生其心”,並不停地在感受這個“生”是如何運作。實際上,鳩摩羅什的“於無所住而生其心”更多地描述著一種狀態,而不是一種修行向。筆者曾經想象,是否可以用另一種表達來彰顯某種修行要領呢,並能對某些類似自己的修行人有啟發呢?經過一些的斟酌,覺得也許用“於無所住而然”會有某些作用。修行的路是如此艱難,願追隨者們互相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