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的禪, 微笑的然
文章來源: yfz94652016-01-29 16:33:30

幽默的禪, 微笑的然

自六祖慧能後,禪的含義漸漸地從傳統的“禪那”轉向與行住坐臥緊密相連的生活禪。即在生活動態的瞬間,以各種參究方法直指人心,徹見本性;例如,機鋒,棒喝,話頭,等等。許多人熟知這些禪宗公案;但他們卻很少關注生活中最普通的禪 – 幽默。知識的發展,使得人越來越熱衷於思考。邏輯的鏈條將人的覺知緊緊地捆綁在語言的SENSE。從而使得“心”與真實存在產生隔閡,走向“我思故我在”的膚淺。然而,所有禪宗方法都是為“直入人心”,而創造機會。機鋒與棒喝就是為阻斷人們頭腦中的意識流;造成頭腦意識流的短暫停止,從而使得“心”瞬間顯現。如有止觀功夫,此時行者就有可能瞥見“心”的本性。而幽默也具有此相同的功能。如果仔細觀察,人們不難發現幽默產生在與正常邏輯相違背的情況下。正因為與COMMENE SENSE的邏輯相反,頭腦中意識流的慣性得到了短暫停頓;所以“心”就顯現。中國人將這說成“開心”是恰如其分。“心”開的那一刻是快樂的。西方對幽默有另一種說法,即上帝通過它來嘲笑“智慧果”(邏輯思維)那卓越的愚蠢。幽默的禪意是顯而易見的。

說到這裏,人們不禁要問。如果幽默也是禪機,那麽怎麽沒有人通過它而明心見性呢?這就涉及到佛教唯識理論了。唯識論是先輩聖人的經驗表述;它指出,邏輯思維不僅主導了人的當時行為,並且在潛意識裏播下認知種子(識)。此認知種子對將來行為產生影響,並表現為習性;即下意識行為。例如,如果人對某種美食有較強的歡喜認知;潛意識中的此認知,使得他在以後麵臨此美食時,即使無思維也會有一種不由自主的行動或者心理意向。佛教將此類潛意識統稱為“業障”。所有業障都是二元對立的,即喜歡與排斥。而笑就是一種對立平衡點附近的顫動;業障越大,顫動越烈。它使得人無法瞥見真實心性。近日,有個網民說自己是佛,已經悟道。出於好奇,筆者問他:“會笑嗎?”。回答內容證明此人不可能是佛。因為這句話不僅僅是機鋒,而且還重疊著一個嚴肅的問題。“會”與“不會”都不是“於無所住”;更進一步,佛是不笑的;最多隻是微笑。廟裏從來沒有笑的佛像,隻有笑的羅漢。這是因為佛沒有業障。釋迦拈花時,迦葉也僅微笑而已。而此微笑,已經是通透存在的然了。它也使得禪宗心法不立文字,又代代相傳。而在修行道路上,低的笑感往往意味著禪修的深入。

十六字令 - 然

然,梅蘭竹菊照怡漫 溯桃源,桑蟬潤幽然。
然,琴棋書畫沐馨涵 朝天悅,睿智於浩然。
然,行住坐臥盡尤參 承無意,正道曲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