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祭廁神(多圖)
文章來源: 禦樹林楓2012-02-03 08:45:07

元宵節早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曆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曆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隻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在古代元宵節 “ 逐老鼠 ” 、 “ 走百病 ” 、 “ 迎紫姑 ” 這三項信仰性的活動已經很難見到了。中國古俗中,正月十五還是個逐鼠的日子,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此正月十五逐老鼠,這一習俗也主要盛行於古代南方盛產桑蠶的廣大地區。中國古代一些地方還有正月十五 “ 走百病 ” 的習俗。 “ 走百病 ” 又稱 “ 烤百病 ” 、 “ 散百病 ” 、 “ 走橋 ” 、 “ 摸燈 ” 等,參與者多為婦女。她們身著白綾衣裳,在正月十五這天結伴相攜,越走水橋,到郊外旅遊,目的就是驅病除災。其時,走在最前麵的婦女舉香開道,其他人緊隨其後,依次過橋,謂之 “ 度厄 ” 。據說,這樣能保一年腰腿無病,健康長壽。過橋後,婦女們還要到各城門洞去摸城門上的銅釘,謂之 “ 宜男 ” ,說是這樣可以多生男孩。

李商隱在《觀燈樂行》(《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提到了一個和正月十五有關的傳說:紫姑。“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李商隱《昨日》詩中亦雲: “ 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鳥使來賒 ” 。

傳說紫姑原是一大戶人家的婢妾,因不堪主婦虐待,於正月十五那天激憤而死,天帝憫之,命為廁神。百姓同情紫姑的遭遇,故在她的忌日(即正月十五)紮其像身迎之祭之。  南朝劉敬叔《異苑》記之雲: “ 紫姑本人家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祝雲: ‘ 子胥不在,曹夫人已行,小姑可出。 ’ 於豬欄邊或廁邊迎之,捉之覺重,是神來也。 ”

  

民間傳說紫姑為廁神,又作子姑、廁姑、茅姑、坑姑、坑三姑娘等。紫姑並非主廁事,而是能先知。所以,民間多以箕帚、草木或筷子,著衣簪花,請神降附。婦女們就把自己的心事向其訴說,或代自己未出嫁的女兒祈禱。還有人說,紫姑是杜撰出來的名字,其實指的是西漢時的戚夫人,她是死於廁所的。後來 [ 戚 ] 變成了 [ 七 ] ,又轉化為 [ 紫 ][ 子 ] ,是音近而變了稱呼。盡管這都是傳說,但蘇東坡卻寫過一篇《仙姑問答》,繪聲繪色描述他與紫姑對話的情景;後來又說在廣州見過她的真身,說她才藝絕倫, [ 賦詩立成,有超逸絕塵語 ] 。但是,後人認為這些記述 [ 恐不盡可信也 ] 。

另一種說法出自《封神演義》中雲霄、瓊霄、紫霄三位仙姑擺黃河陣的故事,與前兩種說法差別較大。這三位仙姑的哥哥,即後來被封為財神爺的趙公明,應聞太師之請,幫助殷紂王打西岐的周國,被陸壓道人施法術弄死。三位仙姑為兄報仇,就擺下了黃河陣,用混元金鬥這件法寶,把元始天尊十二弟子的大部分打進了黃河陣。後來元始天尊和老子大施法力,破了黃河陣,三位仙姑喪命。薑子牙封神,三位仙姑就成了坑三姑娘。原來她們的混元金鬥就是子孫桶,也即馬桶,故為廁神。《封神演義》成書於明代,這一說法也就最遲。




山東鄒城曰“邀廁姑”,廣東曰“請廁坑姑”,杭州曰“召廁姑”,蘇州、紹興稱“坑三姑娘”。紹興有的是在灰倉裏迎請,故稱“灰接姑娘”,蘇州有些是在門角迎請,故叫“門角姑娘”。有的則因取象之物不同,而給以不同名稱,如江西用瓜瓢象征紫姑,故稱之為“瓜瓢姑娘”,同樣道理,浙江寧波稱“筲箕姑娘”,浙江海寧稱“籮頭姑娘”,還有稱“笤帚姑”、“針姑”、“葦姑”者。湖北監利、陝西鳳翔等地則直稱“紫姑”。紫姑的職責主要不是司人家之廁,而是代卜人事的吉凶和與人一起遊樂了。

燈謎也是上元習俗之一。林楓正準備燈謎,請網親元宵節到寒舍一聚。再引詩詞三首。

 

《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裏開芳宴,蘭紅豔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青玉案 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火闌珊處。


《生查子 元夕 》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 麵對。。。。。麵對痛苦的選擇
  • 如何用“文化”打人
  • 離開以後才明白(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