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梁思成林徽因》觀後感點滴(2)
文章來源: 東風飄2011-12-19 06:35:12

梁思成學成歸來,正是民國時期經濟發展的“黃金十年”時期,建築專業正逢其時,與他同時代的一些歸來的建築學家紛紛開創建築設計事務所,在經濟發展的年代中大發其財。然而梁思成卻選擇了另外一條道路,從東北大學回到北平,梁思成加入了中國營造學社,開始了對中國古代建築進行係統考察整理的學術之路,為完成中國人自己的《中國建築史》這一宏大誌向做準備。要知道那時的中國在自己的建築史研究領域尚是一片空白,歐洲的學者對中國建築史已經有了深入的研究,就連東臨日本國都有了《中國建築史》專著,沉重的使命感讓梁思成以及這一代學者們極為緊迫。經過數年的考察,梁思成他們在大量實地考察以及飛簷走壁的勘察測量中先後發現了建於公元987年的河北薊縣獨樂寺遼代木建築、建於公元857年五台山佛光寺唐代建築,打破了日本人宣稱的中國現存最早古建築是建於公元1038年大同華嚴寺的說法。這種腳踏實地埋頭學問建立中國建築史科學體係的誌向是那一代知識分子的普遍特征。

不幸的是這一代知識分子生活在動亂的戰爭年代,就在他們發現五台山佛光寺而沉浸在自豪的興奮狀態時,抗日戰爭全麵爆發,他們由此走上了曆經九年的顛沛流離之路。從北京到長沙,從長沙到昆明,從昆明到四川李莊,再從李莊到重慶,抗戰勝利返回北京,動亂的生活讓梁思成林徽因曆盡苦難艱辛。而在李莊的5年當中,林徽因幾乎是在病榻上度過的,沒有正常的生活條件,沒有起碼的醫療條件,囊中羞澀,一貧如洗,這種艱辛使林徽因幾乎斷送掉自己的性命。隻是時任國立中央研究院總幹事的傅斯年破例向上求情,尚得到一筆資金解梁林於水火之中。然而令人感動的是,即使在這種無比艱苦的條件下,梁思成還是在利用一切可能對古書《營造法式》進行破譯研究,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啊,怎不令人動容。

梁林夫婦與美國學者費正清夫婦的友誼也是他們人生的一大亮點。共同的愛好興趣,共同的誌向使這兩對偶遇的年輕人結為好友,並將這種友誼保持一生。兩家的通信讓後人見證了人性的光輝和友誼的晶瑩,這種友誼使人的生活充滿別樣的溫馨和紛呈的異彩。隻是後來的意識形態偏見使這種友誼不幸中斷,長達二十幾年的隔絕,使這種友誼充滿無奈。而當費正清夫婦再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時,梁林二人已經離世,這不能不讓人感到一絲絕望的窒息。

當梁思成林徽因以及這一代知識分子擁抱新中國到來的時候,他們滿懷欣喜和渴望。但是無休止的鬥爭以及無法溝通的科學認知,使梁思成在現實麵前屢屢碰壁。或許我們可以這麽說,過早的離世使得林徽因免遭我們可以想見的無妄之災,使得這位天才女子在天堂之上可以保有一絲詩般的純潔。否則,我們無法想象,她的靈魂將會遭受什麽樣的蹂躪?她美麗的音容相貌會遭受何等的苦難?梁思成雖然在最後關頭免遭災難,但是一代大師卻從此沒有了應有的光輝。

十一

梁思成一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建築曆史的研究,致力於保護中國的文化遺產,但生不逢時,其才能光輝被無情湮沒。這是曆史的悲劇,時代的悲劇。當我們今天在歐美、在英國看到無數受到保護的文化遺產,無論是世界級的還是當地微不足道級別的,但是他們都受到完美的保護。看到獨具特色的英國城市景觀、鄉村美景,再看看我們那些被千篇一律遮天蔽日的時代建築充滿眼簾時,我們的內心在無聲的哭泣,哦,我美麗的中國文化你在哪裏?

十二

讓我們紀念梁思成林徽因那一代曆盡磨難的知識分子,那一代曆盡災難的社會精英。他們是災難的一代,但絕不是湮滅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