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核酸”,其它在外,字麵就荒謬
文章來源: 文革傳人2022-10-30 00:09:05

因為“動態清零”是習新領袖的唯一“首創成功”,所以,在他能鐵腕的地方,必須一直“成功”下去。如果臨時停(“清零”)有可能演進成永遠停(“清零”)。

“清零”一旦不再,新領袖的“皇恩”無法被全時刻撒胡椒麵給所有“血肉長城”,於是“零常在、停無望”。

沒轍。

“動態清零”之下,就有了那個“做核酸”。動不動一個個千萬級人口的城市要來個“人人過關”的“做核酸”,俗名“大篩”。城中每個人都要在某24小時之內被檢測一遍。

被測者已經失去“抗拒能力”,必須在“大篩”時貢獻出自己的“體液樣品”,口語化就是“做核酸”

“今天又大篩,你做核酸了嗎?”

甲:“做了。”

乙:“沒做呢。”

丙:“一會做。”

丁:……

“做核酸”成為“吃了嗎”類的日常問候語。

但是,“吃了嗎”是有事實支撐的一個語言再現。確是有某種食物類的東西通過口腔被一個人納入體內。

而“做核酸”?純屬鬼扯。

“做核酸”,是指曆史上一個美國人發明的一種試管生化反應,全名“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簡稱“PCR”,翻譯成中文是“核酸聚合酶催化的核酸‘鏈式’合成反應”。過程描述則是把體液內可能存在某核酸分子用鏈式方法多次複製,以確定某核酸(這裏是冠狀病毒的核酸分子)是否存在。

而被“口頭語”化的那個人人被強製的過程,是“獻體液”。因為此刻大多數是口腔液的沾取,所謂的“做核酸”是實實在在的“獻口液”。至於這些被強製獻了體液(此處是口液)的“血肉長城”們,根本與“做核酸”沒有任何直接關係。

“獻體液”(此處是口液)就是“獻體液”。獻出你的體液之後,那個體液就是另外有主的“非你財產”了, “體液”到底被複製“做了核算”還是做了包子,獻者已無權管控。

等身“吃了嗎”的日常問候語該是這樣的:

“今天又大篩,你獻體液了嗎?”

甲:“獻了。”

乙:“沒獻呢。”

丙:“一會獻。”

丁:……

 

後注:所謂“爛尾工程”,就是沒有完結的一個以前建構。既不可後退,也無法前進。時刻提醒你,一種無奈的存在,^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