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虹口汪小姐”說起
文章來源: meixin2024-01-29 18:50:44

  《繁花》如一陣旋風,為上海,全國,在海外的上海人,帶來了衝擊。旋風過去,餘韻繞梁三年不絕。人們被觸碰的瞬間,延續成記憶的一根線。然後在微信群裏眾人的回憶織成了一張網,還原出《繁花》之外迷迷蒙蒙又清清爽爽的上海,我們曾經的如煙過往象《繁花》一樣,活生生地翻來複去放映。

 "虹口汪小姐"的出現,觸動到我,一個生在虹口,長在四川北路山陰路的老上海。《繁花》裏的"虹口",與進賢路,黃河路並行,擠進了九十年代的上海鐵三角,也是值得一提的弄潮之地。

   從外灘27號到汪小姐的"虹口",一箭之遙。過了黃浦江蘇州河界的外白渡橋,就進入了虹口地界。進入這片接地氣,講實惠,中等階層聚集,讀書求學努力的市民們中間。《繁花》中的虹口,給予汪小姐與海寧皮草王子魏總一席之地,憑借它,東方"明珠"平地而起,汪小姐不僅成為汪總,還打了一個翻身仗。外灘27號跌倒,在虹口爬起來,而且靠自己賺到第一桶金,在劇中三個女主中,樹立正麵的人設。我覺得這個人物的塑造,從頭到尾,除了開頭有些喳巴外,簡直就是一個正能量的勵誌形象。究竟是汪小姐沾了虹口的光?還是相反,虹口的地位由於汪小姐提升了?

   想當年的虹口不僅有四川北路商圈,虹口足球場範誌毅的主場,提籃橋商圈,名店"萬壽齋"小籠包,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曆史逸事。就以它的地理位置而言,多座橋梁接駁黃浦區和外灘建築群,就為在市中心上班的老辰光白領們提供了便利。"明珠外貿公司"從外灘來虹口創業,正與虹口人住在虹口去外灘辦公賺錢是一個方向。一條四川北路貫穿南北,吃喝玩樂住行,樣樣俱全。我父母1946年隨民國時期中央銀行從重慶遷來上海外灘辦公,就住在虹口山陰路。許多象我父母一樣的阿姨爺叔們,成千上萬住在四川北路兩側和山陰路上。我的石庫門弄堂坐落在山陰路頭,弄堂裏的人家不是在金融單位上班,就是洋行裏做事。每天上班銀行裏派巴士來接送,用不著擠有軌電車,小人送去甜愛路口銀行辦的幼兒園。也有幾條弄堂住滿了電訊局郵電局的雇員,懂得電訊電報業務的早期IT人員,和四川北路郵電總局的職員。

    我父母在外灘23號 行上班,後來姆媽調入機關,在外灘15號上班直到1966年。小辰光常被帶到外灘的大樓裏去玩,那種典雅高貴的大廳,大理石地麵,櫻桃木裝飾的牆壁,蒂芬妮的五彩吊燈,象《繁花》中鐵拉門手按電梯,比比皆是。要姆媽托一把,我小辰光才能趴在二樓大廳的寬大大理石窗台向外看,黃浦江上藍天白雲,擺渡船嗚嗚鳴笛,還有人搖的小型篷船,蒸汽機運輸船,你來我往好不過癮。向浦東望去一往無邊的矮房子,一幢高樓都沒有遼闊寬敞!

   虹口有不少市重點、區重點中學。我所在的複興中學可稱為"複旦二附中"。學生主要來自整條山陰路和四川北路。遠到崇明路近在學校對麵多倫路,都有小孩子在我班。我們從小到大都曉得要好同學的住處,串街走巷是經常的。我們一起玩麻將牌接結子,躲貓貓;弄郵票集郵,逛南京東路集郵公司;買香港電影明星夏夢,石慧的大頭照;摘桑葉養蠶寶寶,還有到永安、群眾、國際、勝利電影院看泊來譯製片。

    到談對象的辰光,我與我先生第一次丈量馬路約會,就約在四川北路底的虹口公園門口。在一幫人群中尋到這個子不高的男生,戴著白線縫的舊軍帽,正站在舊報欄前讀報紙。於是兩人有一搭沒一搭的在甜愛路上走。那時的甜愛路兩側杉樹林立,附近部隊家庭鐵門緊閉,打卡、蓋心形章遠未開始。從甜愛路一前一後走到這男生常常逛的虯江路,路過無數無聊的電器零配件舊貨攤,曉得男生也同我阿弟一樣是無線電狂人。心裏正想要不要跟他走一輩子?不料一不小心就一起從虹口走到了海外,相伴一生。

   不知道虹口的父母是為了不讓孩子受淮海路南京路的商業氣息影響,還是租房子性價比的原因,價值觀雷同的家庭聚集在山陰路上和四川北路兩側很多。淮海路一帶住的是洋務商人,著名人士,大老板;過了外白渡橋和四川路橋的虹口,住著一大批靠自己本事吃飯的職員中產階層,上海的中流砥柱,GDP的創造者,新中國的推動力。

   有朝一日一旦國門打開,弄堂裏天天都有麵包車進來,送某家兒子女兒去虹橋機場出國。等一條百來家人家弄堂裏的小人走得差不多了,我開始考托福。我先踏出國門,然後我先生,我阿弟。山陰路老家寂寥下來,就此落幕。

   去國多年。漸漸在海外住的日子與虹口山陰路差不多了,對山陰路的記憶卻愈發清晰。

  全球化又把我們帶回上海。有一年在虹口虯江路拜訪一位開公司的複興校友,正值他的裝飾公司發展到鼎盛,又回落到瓶頸階段。我們與他見麵的那天下午,他正準備約見一個谘詢公司,為延續發展再包裝分析資產,設法融資注血。他們夫婦二人都患過癌症,家裏兩套房子已經被抵押出去,發展是硬道理。擔心地為他揑著一把汗離去,我們也勸他好自為之。

   一年以後,惡耗傳來,校友舊病複發去世。真的是事業未成身先亡。

  今天想來,如果他趕上觀影《繁花》,如果他深思再三不孤注一擲,如果他明白汪小姐的奮力拚搏,最終還是借了"外幣兌換匯率提高"的東風,他興許不至於搏上性命。成敗之間,除了個人能力與魅力以外,還是要看潮漲潮落,是否能借到海上東風。

世事已已。今天的上海虹口,你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