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印象 (之二)
文章來源: 哈小玫2017-03-25 11:25:11

(2) 印度風情

想了半天不知用什麽字眼聊“風情”,這二字所括範圍很大,隻好僅以閑聊對付之,想到哪說哪。

網上有不少聊印度遊的文章把印度的髒亂差大大地凸顯並作為唯一印象,甚至強調說遊印度的末了是趕緊逃走,雲雲。的確,但凡到過印度,都不會錯過一覽那裏種種髒和亂的景象,如果是生長在城市從未真正見識過窮鄉僻壤的人,確實很容易就被印度隨處易見的髒和亂所震撼。其實,那些各種髒亂,我等年紀和下過鄉當農民的中國人,是再熟悉不過。當然,我得承認我還未見過拉屎用手擦,接著就用手抓飯吃這種誇張的事,不管是在中國抑或在印度。關於印度最惡心的鏡頭莫過於在電影中見過的,例如那獲一堆獎項的《貧民窟百萬富翁》裏的貧民窟鏡頭,尤其那個小孩時代的主角掉入糞坑的鏡頭印象深刻。anyway, 我的在美國的印度朋友說很難相信那是事實。就算是誇張,貧民窟的髒亂還是可以想象,或超出你我想像的。

其實我們的國人大可不必那麽高高在上地俯視印度的髒亂,如果能正視一些流傳的數字,就能幫助客觀地認識你要去旅遊和了解的地方。據近年世界銀行發布的數據,印度自2000年以來,國家的基尼基數一直在往下走,到2013年其數字比美國還低,自然就比天朝低多了,這數字據說引發了國人一片質疑聲,引發了許多憤憤然的駁斥文章。但能夠究其因探其所以,表示理解的文章也很多。

扯遠了,咱繼續說風情。

1) 人和動物的共存。 前麵提到我所到的幾個地方都屬拉賈斯坦這個印度最大的省,這個省的經濟地位在整個印度來說屬中上水平,算是經濟大省。農業紡織業礦業畜牧業都蠻發達,各處的集市都顯得很熱鬧,買賣熱絡,一派熙攘興旺。而不管人群是否熙攘,有人沒人的地方都可以看到隨處閑逛的牛。一頭牛或三兩頭牛,乃至更多,悠閑地混在人群中,各種車輛中,無論如何它們都是被保護和敬重的,這種景象就是典型的印度風情,no cow no india。此外,悠哉遊哉到處亂逛的還有猴子們。駱駝也是常見的,但是它們和馬一樣,在印度它們是要幹活的,拉車拉貨。幹活的牛是少數,而且一定得是公牛,母牛絕不能被用來幹活,母牛的唯一貢獻是牛奶。

近代,印度人用大象和駱駝供遊人騎駕遊玩,也成了一道風景。大象被私人擁有,在印度南部非常普遍。在德裏我也見過貧民區裏有私人看管的大象和駱駝,估計就是用於展示以掙旅遊者的錢的。在齋浦爾,每天上午10點以前,進入瑪瑙城堡參觀的人都可乘大象進入城堡,好幾十頭大象馱著遊人列隊緩緩在古老的石頭路階上行進,進入位於高處的城堡,很是壯觀。

在拉賈斯坦,除高速路外,別的路,不管寬窄,城裏或城外,路和路邊的排房和各式建築物之間,必定有一片不覆蓋水泥或瀝青的泥地,那片土地又不供栽種,隻是空著,因此顯得很難看,我一直琢磨為什麽會是那樣,既是路,鋪平了一直延伸和路邊建築物連成一片不是挺好的,全世界都那麽幹。我隻想到了一個可能的答案:人畜共存。那片介乎於馬路和店鋪住家之間的土地,可供牛羊豬狗,乃至猴子駱駝大象使用,吃喝拉撒堆垃圾,方便動物們使用。

因為宗教信仰,印度人不殺生,因此鳥兒也特多,所到之景點,建築物上無不歇息生活著無窮多的鴿子和別的鳥類。

隻是有一點不明白:很少見到我們中國很常見的家禽,雞鴨鵝都很少見。這蠻奇怪的·。

2) 依舊是男人主宰的世界。

你會說,人家60年代還有女人當總理呢,那是異數,如果英迪拉甘地沒有尼赫魯這個爹,她當不上總理,所以不算。從幾個方麵看男人Dominate的社會:

衣著。印度女人,尤其大城市以外的,大多還是很嚴謹地以傳統服裝包裹著,而男人,尤其三四十歲以下的,基本都是T恤牛仔褲,把傳統服裝扔一邊去了。當然,由於宗教的原因,錫克教的男人們還是很嚴謹地頭戴他們特有的布帽。

出行。如果男女同行,男人們在各種車上都占據著較好的位置。

就業:超過半數的婦女不在職場上,而是在家裏相夫教子。出門在外,男人空著手也讓女人抱孩子。

3)依然是農業占大比例的國家,許多傳統的農作業方式依然可見,很有意思。

下麵擺圖以示之:

 

 

上麵這牛在幹啥活?有誰能知道?

 

摩托車上高速沒有要戴頭盔一說。摩托車在鄉間和城裏都非常普遍。能駕駛摩托的女人也不少,穿著沙麗,不管是駕駛還是被帶著坐後座,風起裙飄,很美的景。

對上麵的圖我的問題是:為什麽男人坐在前麵而女人(還帶著孩子)則在後麵?

鄉間慶祝節日活動,可為什麽扛東西的都是女孩?男人都閑著?

 

----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