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會去參加一次同學會
文章來源: 石假裝2013-03-12 19:10:31

         讀同學會的會後感,很多人都提到對“吹”的不滿。自從人類有了經濟概念以來,創造財富的能力、擁有財富的數量成了衡量人的價值尺度,不管你怎樣超脫,它都是事實。當然“吹”的人未必都是吹錢的,吹什麽的都有。每個人活在世上,都有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他/她吹的內容往往是他/她的精神支柱的一部分,聽其放縱地吹一通就是支撐他/她一次,作一次聽眾就是作一次好事。對那些難以容忍的“吹”就當是“觀人正己”的機會算了。 

        十幾年前,同學會還沒有像現在這樣盛行的時候大學同學就聚過一次,當時的感覺就是“泰山易改,本性難易”,性格上的優缺點並沒有因社會磨練而改變。但是,體驗了工作·生活後的聚會,說話比上學時更貼邊了。 

        對我觸動最大,最有人生借鑒的是中學的同學會。  

        我們中學正值文革末期,班裏分成3派,積極要求上進、積極要求加入共青團的人,因為競爭激烈而分成班長派和書記派(班長書記都是男生)。剩下的跟先進無緣的落後分子自動結合成了一派,我屬於這派。那時男女生不說話,但先進分子們常開會,有說話機會。所以先進的兩派中有男有女,落後分子的性別成份反而很純。 

       09年同學會之前,30多年沒有跟這些同學見過麵。那一班人中除我和另一個女生畢業後離開了那個城市以外,都生活在原地。原班人馬都生活在一個不大的城市,上學時要好的同學沒有斷了來往,其他則幾十年沒有任何聯係。同學會是在那些小規模聚會的基礎上開始的。 

         人到中年總愛論成敗。“成功”的定義因年代環境而異。不論時代怎樣變換,能夠自食其力就算得上成功。自食其力包括能夠及時就業、適齡結婚、養家糊口、安居樂業。這標準聽起來好像很低,但在大批職工下崗的時代要作到這些很難。 

我的同學多數沒有逃過下崗或某種名義的提前退休。至今仍活躍在崗位上的是當時班裏的兩種人:最積極上進的和最調皮搗蛋的。 

最搗蛋的女生,男班主任曾經要把她推出教室,她跟班主任推來搡去,最後班主任沒有拗過她。她坐前排跟老師逗氣很容易,班主任對她很怵頭。前幾年她跟幾個同學去看望老班主任,班主任有些糊塗了,記不起她的名字,她自己提醒到:當時最讓你頭疼的。班主任立即說出了她的大名。這個最淘氣的女生開了工廠,成了一廠之主。聽別的同學介紹說:她是本市的納稅大戶,市長的座上賓。 

最搗蛋的男生,個子最小,坐在第一排。說他搗蛋都算誇他,應該說他最愛無事生非。班主任板書的時候,他把腳上的臭膠鞋脫掉甩到講台上,於是教室裏上演一場老鷹捉小雞,那節課就毀了。年輕美貌的女老師上課,以為他安靜了,過了一會兒他舉起一張美女老師的畫像,逗笑全班,氣跑了老師。……,他的“事跡”不勝枚舉,用班主任的話概括“你是一個按不住的球”。這比喻形象地概括了他總在那裏滾動、蹦跳的樣子。 

30幾年後,當年那個“按不住的球” 身高仍然坐第一排,作派儼然一個男子漢了。說話判斷事情非常得體,不阿諛奉承得勢的,也不怠慢下崗的,還沒忘記到他當年同桌女同學麵前道個歉:當年我那麽鬧,影響了你學習,要不你怎麽也能考上大學。散會時把那女同學送到出租車上還塞給司機10塊錢。看這些怎麽也不能和當年那個“按不住的球”畫等號。 

2天再次聚會,“按不住的球”坐在我旁邊,對他印象雖深,但跟他沒有任何接點。我找話說:記得你畫畫兒特別好,要是好時代肯定上美院了。他立即回答:我那點好基因讓兒子繼承了,他上了魯美(魯迅美術學院),混得不錯。他還誠懇地告訴我:上學時我出賣過不少你的情報。又逗笑了周圍。 

我突然悟出來他當初那麽鬧是想顯示自己的存在!班長、書記、團員、上進同學把風光全占了,沒有給剩下的同學一點顯示自己存在的空間,所以他用了“鬧”的方式。講給他我的推測後,他點頭同意了。 

     “按不住的球”也跟著下崗大軍下崗了,見到他時正給一家公司開汽車,現在在外地開旅遊車,生活得不錯。在不穩的環境中能夠及時找到自己的生路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成功。 

班裏學習最好的兩位男生ABA在恢複高考前當兵去了,進了部隊不久開始高考,部隊不允許他們參加高考,……。能聽出來那是他心中的一件憾事。從部隊轉業後他一直在國企當官,見到他時,已經在任第3家國企的書記。能看出他最殷實,但最低調。 

B同學上了電大,工廠倒閉,他下崗在家。但從言談舉止上能感到他活得很充實。聽同學說他股票賺了,可以衣食無憂地過後半輩子。 

活得最春風得意的是一個當教員的女生。她考上了當地的師專,畢業後在重點中學當教員,言談中聽得出來,托她入學的人很多。同學會上她表示“恢複聯係太晚了,沒能幫同學的孩子入學很抱歉”,私下聊天時常常露出對下崗同學的蔑視,露出知識分子的自豪感。(有條件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到外地去上學,多見識見識外麵的世界) 

當年的男班花最先致富,夫妻開了一家飯店,經營最得手的時候,男班花花心大發,拋棄了老婆孩子,另娶了年輕美妻。美妻騙了他個分文不留,他落破得不願見人,不管多少人打電話勸誘,他都不來參加同學會。 

當年的團支書在教書,班長在大學的後勤處當幹部。 

看我這些同學讓人想起“英雄出少年”,當年活躍的人物如今仍然活躍。學習好也行,調皮搗蛋也行,當年在班裏有存在感的孩子,長大了都是有存在感的大人。相反那些模糊得你連名字都想不起來的同學現在也是模模糊糊的存在。 

中學同學多半小學也在一起,是你最熟悉,也最熟悉你的一群人。念舊情、尋舊友是人之常情,也是有閑的表現。別太把自己當回事,找個角落坐下來,跟當年的好友敘敘過去、聊聊現在也是一種好調濟。在國外生活時間長的人會覺得接不上話,合不上轍,甚至無聊。但是,我還是勸你有空去參加一次同學會,在那裏可以悟出一些道理。這些道理在教育自己下一代時可以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