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走了三十年小康夢想:中國的通脹如何掠奪了窮人的財富?
文章來源: 舞劍2010-10-25 14:05:32
http://news.backchina.com/viewnews-111335-gb2312.html

  通貨膨脹如何把一個公平社會造成貧富分化的社會——

  假設社會上有一萬個人,每個人有10元錢,還有10萬件商品。這樣每件商品的價格是一元。每個人都可以拿出他的10元錢來購買10件商品。整個社會非常公平。

  假設有一年社會財富增加了一倍,變為20萬件商品,但是政府增發了30萬元貨幣。也就是說,到年底的時候,社會上會有20萬件商品,40萬貨幣,每件商品的價格變為2元/件。增發的貨幣,第一個月到了1000人的手裏,第二個月又到了另外1000個人的手裏,直到最後所有貨幣分布於整個社會。

  第一個拿到這些增發貨幣的人,他可以以每件商品1元的價格購買商品。他擁有40元,可以買到40件商品。他後麵的人如果拿出40元,則要以1.1元的價格來購買商品,隻能買到36件商品。再之後就是1.2, 1.3,最後一個拿到貨幣的人,他麵對的價格隻能是2元/件。前麵這些人擁有比平均數更多的商品,隻能以其他人擁有比平均數更少的商品作為代價。

  如果可能的話,第一個人還可以貸款1000元,以一元/件的價格購買1000件商品。到年底的時候,以兩元/件的價格賣出去。1000元還貸,1000元作為自己的財富。

  也就是說,離這些增發貨幣越近的人越占便宜。 而離這些增發貨幣越遠的人,吃虧越大。某個山裏人,在山裏住了一年,等他拿著他的10元錢準備買他預期的10件商品的時候,他會發現他隻能買到5件商品。

  這樣一個原本公平的社會就變成了一個貧富開始分化的社會。注意這當中沒有欺騙,沒有剝削,更沒有掠奪,隻是通過簡單的通貨膨脹,就已經完成了窮人富人的轉化。

  在現實世界中,貧富分化早已經存在。

  離增發的錢最近的人隻能是那些富人,他們會更富。離的最遠的那些人,隻能是那些窮人,他們隻會更窮。

  有一些人可以理直氣壯的說, 通貨膨脹並不針對窮人,而是所有人共同麵臨的問題。所以通貨膨脹並沒有剝削窮人。實際上,通貨膨脹所剝削的,隻能是這些窮人。無權無勢,有幾個小錢也隻能存到銀行裏的窮人。所謂窮人把錢存到銀行裏,實際上是在補貼富人,千真萬確。

  銀行加息一聲炮響,算是對通貨膨脹的官方確認。

  但這並不是結束,隻是個開始,我國曆史上還沒有出現過隻加息一次就止步的通貨膨脹。毫無疑問,通脹和加息將繼續上演一年半載的車輪好戲,當這場戲結束之時,中下階層50%以上的積蓄已經化為烏有。

  一年以前,有關部門宣布管理“通脹預期”。管理了一年以後,通脹終成事實。管理成果令人欣喜。

  回顧一下。2009年初,由於大放銀根,股市和樓市逆世界危機之大勢而暴漲,當時很多有識之士認為必將導致通貨膨脹。主流媒體的回應是:堅定不移的執行寬鬆政策。

  2009年夏,多種蔬菜和糧食產品逆季節之勢而大漲,很多人士認為通脹已經開始。主流媒體對此未予置評。

  2009年國慶節之後,油氣水電等多種資源宣布上漲,通脹信息已明顯不過。主媒終於在年底之前表示應當對“通脹預期”進行管理。管理一年之後,結果已見。

  一年以來,食品界的喜劇令人應接不暇,從“蒜你狠”,到“豆你玩”,各種菜品輪番登場,最後終於成了相聲大會。

  樓市裏更是唱出了驚天動地的大戲---買樓、賣樓、拆樓、跳樓、二手樓大敗一手樓;簽約、毀約、自焚、他焚、為房事送掉多少命......這一年,一輩子的眼都開了。

  這一年,鋼筋混凝土和大蒜綠豆次第瘋狂,滿天飛舞,真是難忘的一幕。

  按照傳統的理解,通脹不是個好東西。

  對於占人口最大多數的老百姓,收入的很大比例要用來購買食品,食品價格漲了30%,他們每日辛勤勞動換來的積蓄就不見了三分之一。這種損失,沒有任何投資回報可以彌補。對中低收入人群來說,通脹就是赤裸裸的搶劫。

  與此同時,富裕人士都在炒房,隨著房價暴漲,他們的財富增加了數倍,他們的錢可以幾倍的跑贏通脹。但如果不通脹,可能沒這麽好的收益。

  所以,肯定也有一些人喜歡通脹,而且他們大多處於相當優勢的地位。

  優勢地位的人群能量更大,他們令市麵上不斷湧現出各種“通脹有理”的理論武器,比如“溫和通脹有利於經濟”之類。成功人士的書籍和談話,不斷強化著類似思想。

  最後,對通脹的傳統理解已被扭曲。

  很多捏著小錢夢想發財的中等階層,追逐著投資家的理論,把錢永遠的送進了股市,然後跟著投資家譴責政府為何不繼續發錢救市。回頭發現買不起小菜的時候,已經不覺得肉疼。就這樣,很多人已經失去了對通脹的敏感,忽視了通脹對自己的傷害,實際上他們是在通脹中失去了一切的人。

  09年離奇的股市在一年多之後,仍未能回到當時的標杆指數。作為經濟的“晴雨表”,人們以為中國在世界危機中第一個複蘇,到頭來卻落在人後。真是起個大早,沒趕上集。

  然而房市依然堅挺,在調控的大棒之下漲漲停停,堅決不肯掉頭向下。不知道是政策的棒子太軟,還是樓市的根子太硬。總之,無奈歎息的還是百姓,買是買不起,炒更炒不起。微笑的人依然微笑,憂愁的人已經口眼歪斜。

  但必須告訴他們一個更加絕望的消息,房價不會跌,物價還要漲。物價漲完了房價漲,房價漲完了物價漲。這兩個兄弟,就是通脹大海裏的弄潮兒。你隻能看著身邊的葫蘆和瓢越來越大,而自己越來越小。這就是我們當下的世界。

  回到開頭的話題,加息隻是開始,後麵還有的是戲,慢慢的瞧吧。錢財隨風,物我兩忘,這是唯一的觀賞建議。

  嚴重通脹來臨 準備買房的人徹底打錯了算盤

  前兩次嚴重通貨膨脹的情景在我記憶中仍然清晰,它們發生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是關係到每個百姓的重大事件。

  80年代末物價飛漲,出現了銀行擠兌,城市居民全都取出存款搶購商品,像鹽和火柴這樣的東西都成箱的往家裏扛。1988年的CPI指數是18.8%---與今天一樣,實際的物價漲幅遠遠高於這個指數,很多商品價格都翻了數倍,社會恐慌很大。為治理這次通脹,銀行進行大幅度加息,1989年三年期存款利率上調為13.14%,加上當時實行的“保值補貼”,總利率達到26.78%。混亂情形終於在進入90年代之際得以抑製。

  當時人們的收入不高,一般家庭的存款額隻以“千”計,在“搶購風”中也主要是以日用品為主,人們不甘心經年的積蓄變成廢紙。但不管怎樣努力,通脹過後,這些從牙縫裏省下來的積蓄已經失去了大半的購買力。

  在通脹之前,冰箱、彩電、洗衣機等電器剛剛開始普及,普通工薪家庭省吃儉用一兩年的積蓄,可以買上一件。大部分家庭把它們作為幸福生活的標誌,也是可以預期的目標。人們在多年貧困生活之後,第一次如此接近“小康”生活。通脹的到來幾乎沒收掉這些成果,“小康”生活與老百姓又拉開了距離。

  90年代初由南方開始興起“房地產熱”,幾年後物價即再次開始快速上漲,一年之內,一般物價都翻了一倍。當時我在上大學,93年每月的生活費是150元,94年一步提高為300元,周遭同學大多如此。當時大學生的主要支出就是吃飯。1994年的CPI指數是24.1%,同樣,這也是一個非常保守的數據。

  當時普通城市工薪家庭供一個大學生已經比較吃力,基本上用去一半的家庭收入。如果一家有兩個孩子同時上大學,可憐的父母的生活費就已經向零靠攏,他們默默的吃盡了一切苦,可能自己的孩子都難以想象。

  有不少來自農村的和城市貧困家庭的同學們,家人竭盡全力也不能達到平均的生活費水準,他們經常在食堂打飯時隻買米飯,拌著辣醬食用。好在當時大家都是經曆過一些苦日子,對此都比較坦然。

  當時居民的收入也在逐年提高,但是經過通脹的抵消,實際生活質量提高很慢。置辦齊冰箱、彩電、洗衣機這幾大件,很多家庭直到90年代末才基本實現。十幾年奮鬥幾件電器,今天看來這是笑話。而那些需要供應大學生的家庭,一直就是在貧困線上掙紮。

  二十年了,“小康”生活的夢想仍然在和普羅大眾捉著秘藏。當初充滿激情與夢想參與到改革開放中的工人們,年華已老。

  又一個十年過去,新一代的城市勞動者成為社會主力,他們受過良好教育,擁有更多夢想,希望憑借自己的勞動成為一名“中產”,過上真正的“小康”生活。與父輩不同,他們必須自己購買住房,這是小康生活最主要的門檻。如果城市房價一直以2003年之前的溫和速率增長,這一夢想十分可以預期。但是事情不是這樣。

  2003年之後大城市房價開始暴漲,短短幾年之內,很多收入不錯的白領,最後發現自己根本買不起房子。運氣好勉強買到的,背負著沉重的月供,拿著高收入,卻生活的像個窮人。不管是從心態還是生活質量來說,沒有誰覺得自己進入了“中產”階層。不管統計數據如何捏造,“中產”階層並不存在,是社會的缺環。但是卻實實在在產生了一個“富裕”階層,新建的商品房在他們手裏炒來炒去,成為投資牟利的手段。

  與90年代初的情景類似,房地產熱和通貨膨脹相伴而生,次第登場。起初,白領的錢不夠買房,但還夠吃喝玩樂,也不失為一種選擇。但不幸通脹來了,其他的消費也迅速變得昂貴,生活質量開始跑步後退。

  年複一年辛勤工作準備存款買房的青年們,是徹底打錯了算盤,存款的數目固然一年年在增長,但距離房價卻越來越遠;而通脹了之後,這些積蓄連租房的生活都維持不了幾年了,等於白幹。

  改革開放成就斐然,GDP總量增長了那麽多,但財富隻在迅速向少數人集中,而占人口最多數的普通階層則被懸掛在半空,還是與“小康”生活,或曰“中產”夢想忽遠忽近,永不能到達。

  這是不是就是中國百姓的宿命?

  (近日,超市各品牌食用油集體提價,漲價幅度平均超過20%。自2009年以來,諸多主要食品價格,累積漲幅都超過30%。從漲價速率來說,本次通脹成為繼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之後的第三次嚴重通脹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