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中的文化衝突
文章來源: 遍野無塵2019-05-14 08:58:16

大約一年前,我就說過:“這次中美貿易戰,美國的要求從西方的政治經濟體係也算合理,但是對於中國的國情和政治體係來說,算是要求過高。中國政府不可能完全滿足。”

我們不知道具體內情,但是據有限的報道可以猜測:

1)減少順差應問題不大 (是個時間問題)

2)知識產權保護也應該問題不大,因為這也是中國政府該幹的正當事。關鍵是中國的執法力度和能力如何。

3)市場準入也會逐漸滿足。但是立法“取消技術轉移”卻不容易辦到。以後再細說。

4)不許政府補貼,最難。

常聽到的美國想要中國結構性的改變,什麽是結構性轉變?說白了,關鍵就是政府補貼。其實政府補貼,既是製度的衝突,也是文化衝突。 製度衝突太也明顯,大家好理解,不用多說。這兒僅僅從文化衝突角度來說。

例如,中國政府通過高於國際市場的價格收購農產品,看起來是有點SB。所以美國把這看作是政府對農業的補貼。中國政府為什麽要這樣作?還是為了保護中國的農民,如果中國政府不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國內農民種植糧棉就無利可圖!耕地就要拋荒,中國就不能保證基本的口糧自給,考慮到未來人口還不斷增長,14億人口的國家口糧不能自給,要仰仗國際進口,中國政府怕。

為什麽中國政府怕了?一是中國有過大饑荒的經曆,中國人信奉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中國文化基因裏有濃厚的對糧食依賴的情感。二是中國還有國際敵對勢力亡我之心不死的恐懼心理。如果依靠買糧,萬一哪天你翻臉,我還不餓死?  

美國的情形則不同。美國人很少有過饑餓,大饑荒,至少現在的美國人,沒有什麽饑餓的記憶感覺,因此美國人把糧食,和農業的的開放,僅僅看作是一樁生意,一個營生而已。美國人不明白,為什麽中國政府要把看法糧食市場,看地那麽嚴重? 這是飽漢不知餓漢饑的典型事例,正是一種“何不食肉糜”的典型心理。美國人也許認為,中國拿“糧食重要”作為借口,實行“不公平”交易之實。中國人和中國文化所具有的焦慮心理,美國人無法想象和理解。

再說說半導體(芯片)工業。美國人也認為這是生意,中國政府不應該投入,應該讓市場說話。本來自由資本就是市場經濟,從美國的角度完全可以理解。因為中政府的補貼,讓美國的公司處於競爭不利狀態。放在以前也許中國能接受,可是中興事件以後,中國政府肯定是鐵了心,要扶植芯片工業,哪怕是頭破血流也幹。當然有人會說中興犯了美國的禁忌,活該。我們不去談論中興的是是非非,不做價值判斷,隻說造成的實際影響。

當年的領導人,當了褲子也要搞原子彈,是同樣的心理因素,因為對未來的恐懼!

同樣,很多華人在美國對子女的教育方式,也是很多美國人所難以理解的。很多華裔也認為應該讓子女快樂自由地成長,不要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和好奇心,可是實際上又會推,推,推,想讓孩子上個好大學,將來能找個好工作。因為中國文化固有的焦慮烙印太深。

很多美國人幾乎不存錢,有了就花了,享受了,還常常是卯吃寅糧。試問有多少在美國的中國人能夠辦到?我們知道,猶太民族也很重視孩子的教育,為什麽?因為他們同樣有很深的焦慮文化基因,我稱為苦難文化。

當然,應該承認,很多中國政府的補貼,其實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浪費的,會造成不正當競爭和貪汙腐敗,應該逐步減少和盡快取消。但是很多還是應該暫時保留的,至少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和中國人心理感受來看。例如,當年中國醫藥行業和教育行業的市場化,現在就為很多人所病詬不已。更不用說是對外開放。如果開放,會不會造成中國的教育和醫療,具有和美國同樣的“高消費”?

所以現在中美之間的貿易戰,看起來是利益的爭鬥,其實很大程度是文化衝突。而文化和觀念的衝突,是很難調和的,因為雙方都認為自己是對的,自己“吃虧”了。

結論是,有些政府補貼是可以通過談判逐步消減和取消,有些卻很難,例如農業補貼。另一個結論是談判會非常不易,大家不得不忍受著,例如股市的動蕩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