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曆史上首次以寫作致富的人,而且他非常有趣!
文章來源: 黛綠年華2012-01-16 00:19:24

香港曆史上首次以寫作致富的人,而且他非常有趣!

黛綠年華

香港著名科幻小說作家倪匡(1935-),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人物,和武俠小說作家金庸,填詞人黃霑,美食家蔡瀾合稱為“香港四大才子”。

金庸出生世家望族,人前人後都是正人君子,據說除了看書和下圍棋,沒有任何別的愛好。而倪匡,黃霑,蔡瀾三人卻是紅塵中人,聲色犬馬,來者不拒。而且口無遮攔,百無禁忌。

當初知道倪匡這個人是從讀他的科幻小說開始的。記得攻讀PhD時,網絡還不普及,電視節目也不好看。所以極其有限的閑暇休息時間,基本上就是閱讀金庸的武俠小說和倪匡的科幻小說。

我個人認為,金庸的武俠小說“前無古人”,也可能“後無來者”。他是將武俠小說寫成優秀文學作品的第一人,小說真是好看!

倪匡寫了130多本科幻小說,一本就是一個故事。其構想真是天馬行空,匪夷所思。

印象最深刻的有兩個。一個是試圖解釋,外星人為何可以在相距遙遠以光年計的星際旅行?倪匡說外星人發明了一種儀器,可以瞬間將他們自己化為原子形式,然後以類似光波的方式發射到另一星球。那邊有接受裝置,可以按照儲存的密碼將這些原子瞬間組裝成原來的他們,一點都不走樣。

我被這個故事忽悠了好多年,最近才發現其破綻,就是“外星人是怎樣預先將他們自己和接受裝置送到‘他們將要去的’另一星球的呢?”

印象最深刻的另一個故事,是關於一棵富有傳奇色彩和有某種靈異功能的巨樹。人們對和這棵大樹有關的許多事件無法解釋。後來由於機緣巧合這棵巨樹被伐倒了。人們小心地將樹幹剖開,赫然發現,在樹的心部盤腿端坐著一個人,五官端正,須發俱全,神態安詳,栩栩如生。唯一不同的是,他是一個木頭人而已。然後故事展開,告訴你這木頭人從何而來?……

我那時就驚歎,香港彈丸之地,號稱“文化沙漠”,卻有金庸和倪匡這等人物!我認為他們在武俠及科幻小說方麵的成就,到上世紀80年代末為止,大陸尚無人能及。這真是一件很奇怪和值得研究的文化現象。

倪匡7兄弟姐妹,妹妹亦舒,也是香港知名作家。倪匡小時候家裡很窮,沒有什麼娛,最大的趣就是看書,從書本吸收的知識,便成了他日後寫作的資源。

倪匡16歲即學離家,身北上進入華東人民革命大學受訓三個月,然後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幹警,參與過土地改革治理淮河的工程,後來又去了內蒙古墾荒。

當兵期間因犯小錯害怕被軍法處置而想逃亡外蒙古。卻陰差陽錯爬上了去大連的火車。乘船往上海,並繼續南逃至廣州,私刻印章瞞過關防,經澳門,於1957偷渡到香港。一路之上曆盡艱辛,多次靠吃老鼠螞蟻棉花充飢。

倪匡抵港初期在工廠當雜工,晚上在大專院校進修,後來開始走上寫作之路。開始創作武俠小說繼而寫科幻小說,還寫電劇本數百部據他自述,在高峰期時曾一天寫下二萬字,十二份報章刊登其作品。

寫作令倪匡名成利就,衣食無憂。許多人認為,金庸和倪匡等人,是香港開埠以來,首次以寫作致富的人。

倪匡的傳奇經曆,就是一個絕好的勵誌故事。

倪匡並沒有因為曾經經曆的苦難而變得滄桑和抑鬱,相反非常樂觀和豁達。雖已步入老年,但倪匡依然是一個童心未泯,遊樂人間,“老頑童”式的有趣人物。現擷取倪匡的一些趣事妙語,與網友諸君同樂。

倪匡與金庸份屬好友。一次金庸要遊歐洲一個多月,而他此時正在《明報》上每日連載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不能中斷。於是金庸找到倪匡,請他代筆。倪匡欣然應允,果然每日交稿,從不間斷,讀者也無人發現文章有何異樣。小說中有一個“阿紫”姑娘,性情刁鑽古怪,令性情豪爽的倪匡很不喜歡。倪匡就把她的眼睛弄瞎了,害得金庸後來費好大勁才使阿紫雙眼複明。

香港還有一個武俠小說作家叫古龍,嗜酒如命,經常喝得爛醉如泥。每當這時,報社老板就來找倪匡捉刀代筆。倪匡替古龍寫武俠小說,模仿古龍筆法惟妙惟肖。有一次,古龍斷稿二十多天,全由倪匡代寫,沒有一個讀者發現其中奧妙。可見倪匡此人,才華非凡。

倪匡與太太1992年移居舊金山。倪匡不通英文,更不會英語會話,所以幾乎天天“宅”在家裏,種花,看書,養魚。人們說仙人掌60年才開花,倪匡養了一盆仙人掌“有半張桌子那麽大”,而且“養了10年就開花了”。倪匡興奮莫名,很有成就感。太太說“你買來之前,人家也許已經養了50年,你養了10年就開花了,有什麽稀奇?”倪匡聽後覺得有道理,感到很沮喪,從此不再提“有半張桌子那麽大”的仙人掌了。

倪匡旅居舊金山14年後,終於難耐寂寞,於2005年底重返香港定居。一返港即吸引香港狗仔隊(八卦報刊娛樂記者)跟拍,不論訪友或購物,皆跟進跟出。一般名人見狗仔隊,皆掩麵疾走,避之唯恐不及。唯獨倪匡不怕,見到狗仔隊,倪匡還好心地停下腳步讓他們拍照。反而狗仔隊說“不用這樣”,請他繼續走動,說這樣拍出的照片“才像是偷拍的”。

倪匡是浙江人,對杭州西湖很有感情。2007年底,杭州的西湖與台灣的日月潭結為“夫妻湖”。“那麼,誰是老公,誰是老婆?”倪匡與好友蔡瀾在日月潭附近的金都餐廳吃飯,問當地高官。對方回答:“日月潭是丈夫”。倪匡不信,馬上反駁:“哪有這種道理!西湖大得多,應該是老公才對。”兩個人爭論不休。回港後上網一查,發現日月潭要大一點(日月潭7.93平方公裏vs西湖6.5平方公裏;日月潭水深30vs西湖水深3米)。倪匡立刻請蔡瀾寫信向人家道歉。並且自我解嘲說:“那時我還小嘛,站在西湖邊都看不到對岸,當然覺得西湖很大啊!”

倪匡旅居舊金山,與太太住在3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裡,種花養魚,自得其樂。一次倪匡為了親眼見證曇花開放,搬了張椅子坐在曇花前守候,瞪大眼睛看著盆花三個晚上不睡,但花就是不開。突然蔡瀾從香港打電話過來,倪匡起身接聽。哪想到電話講完,回來一看,曇花已一朵一朵的盛開如碗,把倪匡氣炸了。

倪匡有一次去買花盆,共要買八十個。他問售貨員,有沒有較便宜的?售貨員答最便宜的是紙的。倪匡一驚,問:“紙做的?可以用多久?”對方解釋,可以用兩年。倪匡一聽,放下心來:哦……兩年啊,可以啦。兩年後我都不知還在不在,哈哈哈哈……”。現在回想起買花盆的事,倪匡還是一派輕鬆。

蔡瀾年輕時,突發奇想,想到金庸的《明報》弄個專欄玩玩,去找倪匡幫忙。倪匡感到為難:“金庸當《明報》是自己的命,尤其是副刊,一直死抱不放。你還是叫我請你吃飯,這比較容易辦”。蔡瀾再三央求,倪匡答應想想辦法。”隨後幾天,凡遇金庸,倪匡必談蔡瀾。如此過了一個星期,金庸終於忍不住問:“蔡瀾是誰?”倪匡說:“文章寫得這麽好的人,你居然不認得,你怎能說是寫稿佬?快去買張《東方》看看吧!”三天後金庸見對倪匡說:“蔡瀾寫得不錯,有多大年紀?”“四十左右吧。”金庸說:“我想請蔡先生替《明報》寫點東西,不知道蔡先生有沒有時間?”蔡瀾欣喜若狂,因為距他求倪匡向金庸說項僅兩周而已。

當年,蔡瀾監製根據倪匡科幻小說改編的電影《衛斯理與原振俠》,想請倪匡扮演“衛斯理”,就是倪匡自己。倪匡從未演過戲,一口拒絕。蔡瀾說:“借的外景地是全香港最高貴的會所大廳,而且……”倪匡追問:“而且什麽?”“而且還有美女,喝的酒是真材實料的路易十三。”倪匡即刻答應。演戲時,倪匡被周潤發等大明星和專請來的高大時裝模特兒包圍,樂不可支。倪匡演戲上了癮,從此跨入演員時代。

倪匡有一子名倪震,一表人才,長得一點都不像倪匡;一女名倪穗,長得和倪匡就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倪匡偏愛女兒,倪穗也更得父親個性之真傳,說話口無遮攔。倪匡說,他從三十多歲起就常對女兒說:“爸爸就來死啦(爸爸快要死了),爸爸就來死啦,哈哈哈哈”。後來女兒有一日反過來質問倪匡:“你三十幾歲就說要死了,說了幾十年,怎麼到現在還在啊?……”言下之意是有點怪罪,被這頑童父親耍了,白白受驚幾十年。

倪匡與女兒看待生死如此豁達,很值得我們借鏡。

---(黛綠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