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死亡
文章來源: 花甲老翁2016-11-29 06:35:51

香港人因忌諱,稱殯儀館為大酒店,取人生如酒店過客,先父離世時依習俗在靈堂座夜,即24小時也有至親在堂內,那時還有那種師父,依據離世的時辰,年月日計算出亡者的魂魄離地有多高,向那個方向而去,往生那一道(天(堂),人,阿修羅(心胸狹窄的神靈),地獄,餓鬼,畜牲)書寫在一張黃紙貼在玻璃門上,稱為王榜,父親是去天道,心裡說準確啊,但看見別的王榜是往生地獄的,於是便留意對方起來,原來生前是做教師的,照啊,誤人子弟,其罪非輕,到去年時,送別一位鄉親,這個技術便失傳了.

館內大多數有做法事去超渡亡魂的,分道教與佛教,道教有破地獄的儀式,老翁當然認為迷信,佛教稱為打齋,迷信嗎?男死者要請美麗的尼姑做主禮,愈年青貌美的愈好,女的要請和尚,也是同樣道理,是讓死者生起喜悅,掩蓋哀愁.

看過了一篇文章,是教人檢查屍體的最後體溫,停留在那個位置,以猜測亡者往生的好與壞,停在頭頂最佳,次則是額,依次如下,停在腳麵的好過腳底,腳底的是要落地獄,檢查時,手掌不能接觸屍體的身體,甚至衣服,因這時亡者雖死,靈魂(佛教沒有靈魂之說,因靈魂有自主,我的意思,而稱之為中陰身,是人與鬼的過渡期)尚未離開,他的感覺靈敏度比生前強烈好多倍,接觸他的皮膚會使他極度痛楚,要屍體僵硬時,方是靈魂離體,現代的說法是腦電波未消失,古人的說法又真有點經驗呀,屍體僵硬後,搬運移動並不好做功夫,解決方法是用熱毛巾敷在各處骨折,屍體便會恢復柔軟,所以通知親友的訃文上,壽終正寢這句話就意義重大了,醫護界能尊重死者,待其腦電波死亡後才搬動,就真是功德無量了.

在宗教信仰上好像沒有研究死亡的,隻有藏傳佛教(密宗)有研究,指出地,水,火,風(人體構成的元素)消散時的情況,密宗的創立人,蓮花生大士寫了本[西藏度亡經],此經由美國人伊文思.溫慈編輯,牛津大學出版部支持了美國的第四版,及第六版的印行,藏文英譯者為達瓦桑杜格西喇嘛,後來的[西藏生死書]好像是依據此經而生,導致歐美人士開始信奉藏傳佛教,心理學巨匠榮格(Dr,C.G.Jung)說這部經成為了他的隨身書本,也為此經作出了詳實評述,相信喇嘛的修行人士也依此經練習死亡,目的是要靈魂要由頭頂而出,火化時這些成功者的頭蓋骨不毀,中央有一像圓形的孔,成為供奉的法器.

 

再說說 ; 佛教認為大至宇宙,小至個人,世間一切事事物物,隻是[成,住,壞,空]的循環而矣,成是生起,空卻不是死亡,而是空中妙有(再生起),而成住壞空的變化當中,是沒有個主宰者存在,無我,也無第一因,宇宙生起的原因,緣生性空,有這樣的條件出現,便有這樣的變化,有生命的出現,便有生命做成的變化,宇宙由此而來,人生由此展開,人可成佛,也隻不過是回復生命的本來狀態,生命本來的臉目,不生不滅.(隻是個人愚見,一切以經論為準,候教高賢)

死者能否福蔭子孫,也有個說法,離世前未食早餐的時候,則是最好,子孫有福了,依次而下,食完晚餐才去世便不會福蔭子孫,食完宵夜(上床睡前的小吃),則是絕對不理會兒孫了.

為智者上個菜;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204/19854118

該編文中摘要; 「做香港人很辛苦,上學、買樓、結婚也辛苦,原來連最後一程都可以很淒涼,這種淒涼與你有錢與否沒關係。」香港人是全球人均壽命最長有甚麼值得自豪?如果退休後職業換上生病,長命百歲其實是一種懲罰。  「香港人怎會不顧慮死亡?否則怎會大學未畢業就開始買保險?但為何香港人有高知識、做很多事,但很多人還是不得好走?」鬱鬱而終,不亦哀乎。諷刺的是,執筆時新聞在播香港智商是全球冠軍,但香港人總被恥笑沒有生活,如今連死也難看。
列子有雲:「古者謂死人為歸人。」由此可知,人生如寄,死乃歸屬。但香港人坐埋便談飲食、旅遊、購物,醉生夢死的「死」字,彷彿堅離地,其實死亡打從我們出娘胎以來,如影隨行。未知生,焉知死?其實掉轉來說更合理。
「你問自己想如何死,其實在回答你今天想如何生活,所以回答自己很重要,直接影響你的當下與未來。」陳曉蕾說,死不可怕,死而有憾才可怕,無知導致死而有大憾,簡直是不可逆轉的痛。
最簡單,醫生問家人對臨終病人急救嗎?救吧。「但很多人不知道,急救的代價可能會令病人斷掉所有肋骨,過程也相當痛苦,我不想大家見到家人痛苦才開始後悔。」由買一瓶樽裝水、點一個茶餐都要求至少有plan A至F選擇的香港人,對於怎樣死、死前怎麼活,卻從來不自覺有選擇,黑色幽默嗎?「你不是選擇有沒有得死,而是選擇如何生活。」陳曉蕾說得義憤填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