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道靜的人生之路——看電影《青春之歌》
文章來源: 點綴2014-09-22 14:12:41
 






林道靜的人生之路
——看電影《青春之歌》


提到文革前的電影,就不能不提到《青春之歌》。1959年,楊沫為自己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劇本,在崔嵬和陳懷皚的導演下,變成了一部向國慶十周年獻禮的大片。可是這部影片卻遠遠地超出了國慶獻禮片的範疇,它成了一代知識青年追求理想,投身革命的寫照與標誌。其中的人物林道靜更是成了藝術創作中,一個最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在幾代人的心裏都留下了記憶。今天再看這部影片,還是會被她和她的經曆所吸引,所思想,也會有一種感歎與震動!

故事濃縮在曆史上的九一八與一二九這兩個事件之間,在一二九的壯烈中結束。在短短的四年時間裏,主人公林道靜從一個孤立無助的少女成長為一個堅強的革命者。看著她的故事,目睹一幕幕畫麵,感受著人物的喜怒哀樂的同時,讓人不勝唏噓的是,同在一個太陽底下,同在一個時空裏,人的活法竟是有那麽大的差別。餘永澤,林道靜的救命恩人,後來又成了她的丈夫,他就對革命不感興趣,甚至是反感的。他對故紙堆有感情,願意做學問。他是不是要出人頭地,或者是要名揚天下,這個不得而知。但是他很會鑽營倒是真的,為了畢業之後能有個好去處,他會處心積慮地去巴結有權勢的人。這說明他不是一個書呆子,更不是一個無欲無求的人,而是很會為自己的前程打算。

與他相比,林道靜所想的就沒有那麽世故了,但是也不能說好不切實際。首先她要做一個獨立的人,即使是她嫁給了餘永澤,也沒有放棄這個念頭。這是那個時代知識女性普遍追求的目標,她們要走出家門,參與社會生活,靠勞動來獲取經濟獨立,從而保障自己的獨立人格與尊嚴。這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所以餘永澤再自私,再大男子主義也不敢反對,也不能說半個不字。可問題是,林道靜不僅要獨立,還要參與學生運動,這就讓餘永澤大為光火了。他看不起那些不上課,隻關心國家大事的同學。他認為當學生就要好好讀書,政治上的事自然有人去管了,但不是學生。

於是他們的矛盾愈演愈烈,最後就不可能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了,隻能以分手收場。他們的結合雖然不是什麽轟轟烈烈的愛情的必然結果,但是他們在一起的生活,最初還是很甜蜜的。餘永澤這個人雖然有些滑頭,但還是滿喜歡林道靜的。每當有口角時,都是他忍氣吞聲,委屈求全。他不想失去她。可是,林道靜卻不是一個逆來順受的女子,她有自己的追求與主見,並敢於堅持,決不妥協。那麽,他們不分道揚鑣,還能有什麽結果呢!人生觀不同,政治取向不同,兩個人即使是再情投意合也是無法長久地過在一起的,更何況那個年代又是一個多事之秋,政治分野異常鮮明,每個人都必須有所選擇,有所表態。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不可能相安無事,分手隻是遲早的事。

林道靜這個人是一個天生的革命家,由於她的出身不同,她的骨子裏帶有一種強烈的追求正義的願望和使命。國難當頭時,她看到學生們的群情激昂,她也自然就被感染,並毫不困難地就被卷入其中。她覺得那就是她的責任,她願意為此獻身,就是麵對嚴刑拷打她也在所不辭。不能不說林道靜是一個好樣的,她當時還不是共產黨員,可是她做得已經相當之好了,至少就比那個貪生怕死,又出賣了她的戴瑜強太多了。在對信仰的忠誠上,林道靜可謂是一個表裏如一的人,坦蕩光明,無可挑剔。

不過,林道靜如果隻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職業革命家,這個故事也就沒有什麽引入入勝之處了。這部電影好就好在很真實地展示了人性,在情與理的碰撞中,慢慢過渡,並不突兀。林道靜的成長過程是一步步地走過來的,是深深地植根於生活之中的。她嫁給餘永澤是被生活所迫。她離開餘永澤則是理想使然。也符合她要做一個獨立的人的初衷。隻有離開了餘永澤,她才能沒有牽絆地投身到革命中去,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她做一個獨立人的夙願。革命,抗日,參加學生運動恰好是她所喜歡的,是她認為的正義之舉。所以,一拍即合,她沿著她所選擇的道路就義無反顧地走下去了。

從藝術上說,這部電影拍得很好,特別是前半部分描寫林道靜與餘永澤在一起的劇情,很有些情調。餘永澤雖然身上有不少小農意識,但是他追求林道靜時的細節還是很浪漫的。影片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了這些環節。比方在海邊,他朗誦雪萊的詩給林道靜聽,就表現出這個地主的兒子還是一個文學青年呢!當然他也不可能不是,他畢竟是北大國文係的高材生了,能夠得到國學大師胡適的栽培,自然也不是等閑之輩。再比如,婚後,他與林道靜過小日子的時候,他在妻子麵前,一口一個“靜”地叫著,述說著。那個親切勁兒,也是滿有詩情畫意的。

可惜了這個才子,不是他守不住林道靜,實在是他生不逢時。在那個動蕩的時代,林道靜是屬於革命的人。而他卻反感革命,這樣一來,他哪裏還能夠收住林道靜的心呢!他將這個朝氣蓬勃的美女得而複失也是必然的。不過,餘永澤也是應該被紀念的,因為他救了林道靜一命。如果他不出現的話,林道靜的故事在北戴河的海裏就結束了。因此,也可以說是餘永澤拯救了林道靜,間接地也成就了林道靜的一生。餘永澤與林道靜之間不是敵人,隻是在思想意識上互不讚同而已。

據說這部影片公映後轟動一時,得到了極大的讚譽。這裏麵的原因,除了是因為故事紮實,大部分是作者楊沫的個人經曆而外,也是因為這個故事非常貼近生活。當時正是革命成功後,才僅僅十年的時間。許多人對革命誌士充滿了敬意。這部影片恰好就最集中,最正麵地描寫了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的奮鬥曆程,因此這個故事能夠滿足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年人,對革命者的崇敬之心,使他們能夠從藝術的角度了解當時的知識青年是怎樣走上革命之路的,又是怎樣為此做出奉獻和犧牲的。就是對當年的參與者來說,也是對往事的一種回眸與禮讚。導演崔嵬就是一二九運動的親曆者,因而他是帶著過來人的真實感受來拍這部影片的。

除去上述因素,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導演所選中的演員都非常好,他們都恰到好處地詮釋了角色的內涵,讓這部電影很有真實感。謝芳是第一主角。她入戲很快,很有爆發力。前一秒鍾,她還是一副波瀾不驚的樣子,下一秒她的表情馬上進入到緊接而來的劇情之中。她的眼睛明亮,眼神犀利,能夠演繹出豐富的內心活動。她把林道靜這個一心向往革命的小資女青年的每一個成長過程,都刻畫得絲絲入扣,非常傳神,就像她就是林道靜一樣。讓觀眾非常欣賞,非常接受這個人物。其實在演這個角色之前,她根本就沒有演過電影。是導演慧眼識珠,堅持讓她演了這個角色,才有了一個這麽出色的銀幕人物。當時導演的領導,以及更上一級的領導們,是希望林道靜這個角色應該由一位資曆較深的演員來演的。著名表演藝術家白楊就很感興趣,也毛遂自薦過。

當然,由白楊來演這個角色也是無可非議的,更何況小說的作者,電影的編劇楊沫就是白楊的親姐姐。親姐姐的作品由親妹妹來演於情於理也說得過去。不過,上影廠還是沒有爭過北影廠,最後還是由北影廠來拍這部片子,並由名不見經傳的謝芳來演林道靜。結果謝芳一演成名,憑借此角色,一舉躋身於文革前中國官方宣傳的22位影星之列。不過,要是由白楊來演呢?相信也一定會很不錯,但那個就是白楊版的林道靜了。當讓,機遇隻有一個,如果隻是假想,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那個公認的林道靜,就永遠是謝芳扮版的林道靜了,而且再也不會有人能夠取代了。

於是之,北京人藝的著名表演藝術家。他一共演過7,8部影片,在他扮演的所有角色中,就屬餘永澤這個人物最有名。很長時間以來,提起餘永澤就會使人聯想到於是之。這位藝術家太有才了,他把於永澤刻畫得既活靈活現,又非常的有層次感,非常耐看,好看,觀眾不能不為於是之的精湛演技而拍案叫絕。他拍這部影片時是32歲,是一個男人的花樣年華之時。他的扮相俊朗,很有男人味道。但他所扮演的角色也有猥瑣的一麵。為了博得林道靜的好感,他慌稱自己感冒了沒有隨同學們去南京請願。這個謊言為他以後失去林道靜留下了一處重要的伏筆。他也許是一個好人,但是誠實不足,奸詐有餘。

除夕之夜,老家的佃戶不請自來,他差一點破口大罵。可是礙於林道靜就在眼前,他就強壓了怒火,還給了老佃戶一塊錢,讓他趕快走。當他發現林道靜給了老佃戶10塊錢的時候,他的那個氣急敗壞的樣子,真是既可笑又可氣。他竟然能夠說出:用我的錢送人情,你是什麽意思嘛!這樣語無倫次的話來。不過,也是難為他了。他在林道靜麵前已經是夾著尾巴做人,夠放低身段了。到了後來,盧嘉川的被捕犧牲於他有直接的關聯,他也徹底被林道靜放棄了。在那一刻,餘永澤翻著白眼,狡辯著,又氣急敗壞地樣子,都讓於是之演得維妙維肖,又讓人忍俊不禁。

如果說林道靜在影片中自始至終都是以正麵形象示人的話,那麽餘永澤這個人物,就是反麵形象大大多於正麵形象了。但是無論是正麵的,還是反麵的,都被他演得風生水起,非常有看頭,因此餘永澤這個人物深得觀眾的認可,甚至是喜愛。於是之也贏得了觀眾的口碑,被公認為是一個極具實力的演技派名角兒。至於有人說他演得有點過了,那是就小說的情節說的。電影有電影的特點,不可能麵麵俱到。因此隻能把餘永澤最典型的一麵濃縮在一起,從而達到最強的戲劇衝突與張力。如果,忽視了這個特點,固執地認為餘永澤演得過火了,那是一種雞蛋裏挑骨頭,並不公正客觀。事實上,於是之表演得還是很內斂的,而且在觀眾的心目中,從此也不會再有第二個餘永澤了,於是之版的餘永澤是沒有人能夠顛覆得了的了。

影片中如果隻有兩個演員演得好,還不足以支起全部的劇情。在這部影片裏,所有的演員都演得極好,都極有演技,都非常有戲。就連叛徒這樣的人物也都能被趙連演得極有偽裝性和欺騙性,這就是這部影片的不同凡響之處。至於扮演革命者角色的演員就更為出色了,比如盧嘉川的扮演者康泰,江華的扮演者於洋。這兩位大腕級演員演的都是革命家的人物,盧嘉川犧牲了,江華擔負起他的責任,繼續活動在農運與學運的第一線,最後成功地領導了一二九學生運動。這兩個人物雖有相似之處,卻又各有特點,絕不雷同,均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惜康泰英年早逝,離世時隻有58歲。於洋年輕時多有風采啊,真是夠帥的了!這樣兩位藝術家分別創作的這兩位人物,為革命者這個群體還真是增色了不少。

秦怡扮演的女革命家林紅(也叫陳瑾),讓人眼前一亮。這個人物沉著冷靜,在學運中起到關鍵的作用,也是地下黨的核心人物。她犧牲時的場麵非常感人,極具感召力,絕不亞於後來有關江姐電影中的相關鏡頭,甚至還有過之無不及。據謝芳說,拍這場戲時,所有的演職員都提前進入了劇情,現場一片靜肅,導演都沒有喊開機,隻是給了攝影師一個動作。當聽見攝影機的馬達發出轉動的聲響時,謝芳知道開始了,兩行熱淚也就不由自主地從她的眼眶裏湧了出來。可見這些劇情釋放出來的力量有多大,連演員自己都被由衷地感動了。秦怡的演繹,集意誌與信念與一身,再加上她的美貌,讓人不免對慷慨就義的革命者林紅充滿尊敬與不舍。林紅雖死猶生。

音樂是史詩般的電影所不能缺少的元素,這部影片的音樂不僅深沉大氣,又非常細膩婉轉,很有美感。尤其是影片伊始便出現的那段恢宏的主旋律,既壯觀,又絢麗,簡直是動人之極。這是著名女作曲家瞿希賢的傑作。這位作曲家的名字對於很多音樂愛好者來說是不陌生的,她一生寫出了大量的的作品,主要以聲樂作品為主。其中有一首歌是中國幾代人耳熟能詳的,也是許多人一個不能忘懷的童年往事,那就是《聽媽媽講過去的事情》。有這樣一位音樂家為《青春之歌》創作的電影音樂,自然是最動人心魄的。那個時而激昂,時而低回的音樂在《青春之歌》裏貫穿始終,為這個跌宕起伏的故事烘托出了一種激情澎湃的氣氛,使這部影片具有更多的欣賞性與藝術性,也更加趨於完美與雋永。

就同一題材而言,不會再有人能夠拍出這麽有份量的電影了。它的確就是一首《青春之歌》,並且是絕唱。林道靜則是那個時代的風雲人物,她的人生之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這部影片和這個人物,以及影片中的其他角色,都將永遠地被載入中國電影的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