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失敗的改編——看電影《金陵十三釵》
文章來源: 點綴2011-12-18 13:57:06

 



一個失敗的改編

——看電影《金陵十三釵》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knMlPlxonPY

 

一般地說來,同一部文學作品由小說改編成影視劇的話,如果由原作者操刀執筆,通常都是越改越好,能夠錦上添花。可是也有例外,比如這部由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金陵十三釵》就令人大跌眼鏡,大失所望。

 

該部電影完全顛覆了小說的立意與框架,嚴格地說這已經不是在原作的基礎上所進行的改編,而等於是一次重寫,是一次對原作的重新編排與詮釋。遺憾的是這個重新來過,並沒有更上一層樓,而是遠遠不及原作的水準。

 

原作的重要人物英格曼神父在電影裏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白人酒徒,他的正式身份是做殯葬的入殮師。這個改變相當的不可思議。據影片的導演說,按排這樣一個角色,是想說明連一個二流子一樣的人,都能夠為保護女學生盡力,就會令這個故事就更加感人了。

 

可是沒有了神父,沒有了強有力的教會做基礎,隻是靠一張西方人的麵孔,就可以跟日軍周旋嗎?就能夠達到目的、保護好那些女學生嗎?顯然太蒼白,太沒有說服力,也太不可信了。把原小說中一個非常堅實可信的人物——英格曼神父與他背後的宗教依靠拿掉了,真是一個不可原諒的倒退,無疑於自廢武功,自毀故事的根基,比殺雞取卵還嚴重。

 

小說中的中國傷兵是戰鬥失利後被日軍集體屠殺過後的幸存者,在李教官的帶領下逃出虎口後去到教堂尋求暫避的。他們在教堂裏不是貪生怕死,而是繼續與日軍周旋,並且也為了保護女學生與妓女,五個人都先後獻出了生命。他們在日軍麵前視死如歸,死得光榮,死得偉大。

 

可是到了電影裏,他們成了一支驍勇善戰的突擊隊,穿戴整齊,裝備不俗,為了保護女學生,不惜正麵與日軍開戰,演成了一個《搶救雷恩大兵》的好萊塢戰爭大片。這個情節的改變有何根據,又意義何在呢?

 

如果中國軍隊這麽有鬥誌,這麽有戰鬥力,日軍敢侵略中國麽?他們能攻下南京麽?顯然這個情節的安排,既不符合史實,也與故事的基調風馬牛不相及,並且沉長多餘。據說拍攝這些戰爭場麵所燒的錢比付給好萊塢影星、入殮師的扮演者比爾的費用都多。這真是一個愚蠢的構思,花費巨大又與故事無補。

 

小說中,故事的敘述者,書娟這個女學生,其父母都遠在美國,是愛國抗日的知識分子。可是到了電影裏,她的父親卻成了為日本人效力的漢奸式的人物。理由是不放心寄宿在教堂學校裏的女兒,要留在南京看顧她。這個情節的設置又是一個極大的突兀,嚴重影響了書娟這個人物的清純形象,就像是在一鍋鮮美的湯裏加上了一粒老鼠屎,是改編的又一處敗筆。

 

小說的最大看點,也是最感人之處是十三釵是抱著必死的心,代替女學生們跟隨日軍而去的,臨行的時候她們人人身上都揣著尖刀、剪刀等物,準備隨時要與侮辱他們的日軍同歸於盡。可是到了電影裏,卻成了另一種模式。

 

聽聽玉墨是怎麽做思想工作的,她對女伴們說,“我們(跟隨日軍)去一趟,難道還能要我們的命不成?他們(指日軍)不就是尋歡作樂麽?什麽樣的男人我們沒有見過?還在乎這一次麽?”

 

看到這裏真是令人扼腕!作者的情懷怎麽能有如此的大變化呢?看看莫泊桑的名篇《羊脂球》吧,100多年前的法國妓女都知道不能把肉體交給占領軍蹂躪,雖然她是吃男人飯的,但是她更有民族氣節與自尊心。

 

本來在小說裏就讓人們看到金陵十三釵個個都不遜於羊脂球,在我的小說《金陵十三釵》讀後感裏,就有朋友留言說,金陵十三釵的故事,讓她想到了羊脂球這個文學經典人物。然而可悲是到了電影裏她們自動降格了,遠遠不如羊脂球了。僅從影片中看,人們斷然不會把十三釵與羊脂球聯係在一起。

 

更加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電影結尾時故意讓十三釵隻剩下十二釵,為的就是要表現須眉也不讓巾幗,男人也願意為保護女學生出力。這可真是畫蛇添足,狗尾續貂了。看了直叫人惡心。

 

而且也從根本上顛覆了金陵十三釵這個稱謂的真實性,變成編導的一種異想天開的隨心所欲。由此很懷疑編導是不是已經失去了判斷能力,他們是不是太看重噱頭了,結果就走入了旁門左道而毫無意識了呢?

 

一部號稱是大片的電影,所謂曆時五年,耗資6億人民幣,可是最終的結果它離藝術與真實越來越遠。離自我欣賞與陶醉卻越來越近。它甚至褻瀆了南京大屠殺中的亡靈,當年他們屈死在中國的軟弱無力與日軍的野蠻暴行之下,今天他們被一些人為了票房,為了金錢,為了奧斯卡的夢幻而形同綁架了。九泉之下的他們一定會對這些人無言相對,搖頭歎息了。

 

同樣是講戰爭悲劇的《辛德拉的名單》就沒有這樣的張揚,這樣的色彩,這樣的不自量力、預取予奪。可是人們在那部電影裏看到的是什麽?是良知,是力量,是正義,是尊嚴。反觀電影《金陵十三釵》,人們看到的是什麽?是色情的渲染,是肉感的炫耀,是一種可怕的嘩眾取寵與市場取向。

 

人們還記得,這位導演每一次在奧斯卡之路上功虧一簣的時候,都會強調說他根本就不在意會不會獲獎。可是這樣的清高並沒有耽誤他一次次地向奧斯卡衝擊,據說今年已是第五次了。在中國這可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壯舉。不過,藝術同民心是一樣的敏感之物,如果你怠慢了它,那麽你的作品無論怎麽包裝也不能成為藝術,金錢堆砌起來的就是金錢。

 

國產電影並不乏有才華之作,張猛編導的小成本電影《鋼的琴》就很有看頭,其中對生活的描寫與詮釋就給了人們很多的啟迪與聯想。這樣的電影如果有充足的資源支持,它走上奧斯卡的領獎台還是有可能,也是有意義的。

 

看過了小說《金陵十三釵》讓人對人性的高尚與美好充滿了禮敬與感動。可是看過了電影《金陵十三釵》後卻隻有遺憾。如果你恰好沒有看過這部小說的話,可能也許還認為電影不錯,可是不爭的事實是,沒有這部小說怎麽又能有這部電影呢?所以評價這部電影離不開它的必然參照物原作小說,這恰是被編導們忘卻了的殘酷事實。

 

如果說這部影片還有點可取之處的話,就是對電影中的妓女的扮演者們,培訓得很成功。雖然她們還是那麽年輕,但她們的扮相、做派、語言等都很有風塵味兒,而且還都是七八十年以前的老風塵味兒,這可是相當難能可貴的。說明這部影片中還是有紮實的一麵,至少為國產電影貢獻了一批來自秦淮河上的妓女之最。

 





                       Alone by Ernesto  Cortaz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