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諾貝爾獎是用錢堆出來的
文章來源: 雙峰2010-12-04 13:29:42

科學諾貝爾獎是用錢堆出來的

我最近從 NIH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一份報告看到, 從2007 – 2010 年拿R01 or P01 grant 的平均直接費用direct cost $220,000, 再加上間接費用 indirect cost (至少50%) $110,000, 大概等於 $330,000, 發文章的中位數是六. 也就是說, 大約$55,000 發一篇論文 (NIH 博士後工資 $四萬左右,博士生$三萬左右). 想得獎就得發好文章.

如果一位助理教授從三十歲起拿grant 到五十歲, 共二十年做研究課題,總共拿資助$6,600,000. 另加上 inflation/cost adjustment, 會大大超過$10,000,000 ($10 million). 如果美國前二百所大學和研究所裏每所有五百個助理教授,付教授,正教授, 那總的grant awards $200x500x10=$1,000,000 million (20 年總和). 如果每年美國得五個科學 Nobel Prizes, 二十年共拿100. 既平均$10,000 million $10 billion) 出一個Nobel winner.

我今年夏天(June 2010)參加 Gordon conference 碰到一位Nobel prize winner, 就餐時問她做ribosome結構做了多久. 她說二十多年. 而且兩個實驗室. 看來能得獎的項目要化十到二十年. 政府拔發grant 的機構如何決定把錢不間斷地拔給特優秀的PI, 這是一個大學問. 這點中國的granting agency 需要好好的研究和學習. Most Nobel prize winning projects require long term and large investment.

美國每年化在基礎科學和臨床醫學大概超過$40 billion (2009年, NIH, 30.4 b, NSF 6.5 b, HHMI 8.3 b, 再加上DOD-DARPA, DOE, DOA 的預算), >$500.  如果美國每年得五個Nobel Prize winners, 算下來 $8-$10 billion 產出一個. 跟以上大至算的$10 billion per winner 差不太多.

中國在2009 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預算大概是$8.5 to 8.8  ($10=$1b). 相當於美國一家民間研究所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HHMI) 的預算。 按照美國的Nobel prize winner產出比例, 平均中國每年產出0.1 winner (如果大部分經費投入基礎研究). 也就是說中國需要投入十年共$100億 (10 billion US dollars) 可出一名Nobel winner. $100億需要3,300,000 個中國老百姓一年不吃不喝才能貢獻出這麽多錢(Chinese GDP = ~$3000 per capita), 如果以三千美元GDP/人算.

就因為能得 科學Nobel Prize 的基礎研究投入太大, 本人建議多投入應用性研究. 比如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NA 擴增技術, 瑩光蛋白質標記技術 (Fluorescent proteins),其發明得了化學獎, 又能廣泛地用在醫療診斷上. 應用性研究還可以產生好多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