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清華:清華學子不知王國維是誰,可笑嗎?
文章來源: 藍山煙霞2011-11-12 16:59:59

世紀清華:清華學子不知王國維是誰,這可笑嗎?

藍山煙霞

王國維1】是誰?清華學子不知道他,是一件“可笑的事情”嗎?

王國維是一個生活在民國,卻還留著“滿清小辯兒”的小老頭。學了一肚子冷門的人文類知識,著作等身,但也集中於文史考據之類。也許一天突然發現,自己平生之所學,竟然多數都像是無用的東西,覺得活著真沒有意思。於是向朋友借了5快大洋,雇車將自己拉到頤和園,自沉昆明湖淹死了。這事發生在192762日。

當時王國維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三人同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就是今天許多人所說的“清華國學四位大”。

王國維為何投湖殺?至今仍無定論有人說是為滿清;也有人說是見“國學”頹,無比痛苦,前途無望,不如一死。

之所以有“清”一說,是因為在辛亥革命成功12年,末代皇帝溥儀遜位11年之後的1923年,王國維還應遜帝溥儀之召,北上就任“南書房行走”。說明他是一個在政治上很守舊的糊塗老頭。

1929王國維的同事們在清華二校門後麵“一教”旁為他立了一塊《海寧靜安先生紀念碑》。另一位和王國維一樣迂腐的“國學大師”陳寅恪【2】寫了碑文,曰“海寧先生自沉後兩年,清華研究院同人鹹懷思不能自己……”等等

這位陳寅恪“大師”曾留學美,日等多國,據說學貫中西,是當時“全中國最有學問的人”。陳寅恪任教清華20多年(1925-1948),專於史學和考據,《柳如是別傳》為其代表作。寅恪性情孤僻,不擅社交,幾乎可以說是一個“不識時務”的人。

陳寅恪很以他所撰碑文自豪,認為體現了他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將“三民主義”稱為“俗諦”,即庸俗的東西。認為隻有擺脫了這個“俗諦”,才有學術自由,也才能發揚真理。

1953寅恪受邀擔任中國科學院中古史研究所所長,他提出就職的兩項條件:“一.允許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馬列主義,並不學習政治;二.請毛澤東或劉少奇給一允許證明書,以作擋箭牌”。這當然是不可能的,於是他隻好繼續任教於中山大學直到去世。

王國維投湖70多年後的一天,清華某位副教授在文科數學課堂上講起以前自己看到的一幕:我從一教出來,見兩個學生看著墓碑談話。一個人說:海寧王是誰?清華裏麵怎麽還有他的碑?另一個人回答:應該是清朝哪個王爺的墓吧,能做到海寧王,也很厲害了。我當時想,這肯定是理工科學生。

這位副教授認為,清華理工科學生不知道王國維,將“海寧靜安先生”讀成“‘海寧’靜安先生”,是一種“理工科學生缺乏文科知識的尷尬”。語氣中似乎含有“清華學子竟然不知道王國維是誰,可笑!”這個意思。

坦率地說,本人並不覺得,清華學子不知王國維是誰,有什麽可笑之處。

本人認為,20世紀230年代的中國貧窮落後,做學問的人本就不多,例如吳晗所在的清華曆史係,一個年級總共才3個畢業生。王國維,陳寅恪“學有所長,術有專攻,因而能成為“學術大師”,這既是他們本人努力的結果,也與當時的國情有關。

但是,他們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金石學,甲骨文,考古學,曆史或文學考據”等領域的學術成就,對於當今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國防等領域的現代化建設有什麽重大關係和實際意義呢?客觀地說,關係和意義都不是太大。

所以對於王國維(還有陳寅恪)這樣學術成就不俱現實意義,政治上也比較糊塗的所謂“大師”,當今的清華學子為什麽一定要知道他們呢?

韶華似水,百年輝煌。在民族複興,中華崛起的偉大征途上,清華學人一直擔負著沉重的責任,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從“兩彈一星”到核潛艇,中子彈,激光武器,“北鬥衛星導航係統”,末端製導彈道導彈,隱形戰機,航母技術,航天技術,如113日“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空間試驗艙的成功對接等,所有這些具有戰略威脅力量的國防利器以及大量民用新技術的出現和更新發展,都浸透了清華學人的汗水和心血!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清華對於中國的重要性,比之麻省理工對於美國的重要性要大得多。因為清華網羅了中國高中畢業生中最優秀的工科人才,而且清華的專業設置幾乎覆蓋了除采礦,冶煉之外所有的科技領域【3】。

清華百年,人文薈萃,群星閃耀!2011年清華百年華誕之際,校方公布了一個“清華百年光榮榜”,共有25人上榜。其中,有兩彈一星【4】元勳錢三強,鄧稼先等;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科技奠基人和開拓者葉企孫、華羅庚、錢偉長等人人文學術大師陳岱孫,費孝通錢鍾書,曹禺等人;還有為中國的進步事業獻身的聞一多,吳晗。

清華百年,作育出17萬科技人才。在1949年以後,清華的畢業生和曾在清華學習和工作過的校友中湧現出:“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4人;國家最高科技進步獎獲得者6人;中科院院士330人,工程院院士114人。

這十多位“兩彈一星”元勳和400多位院士,雖然沒有被冠以“大師”之稱,但是他們的學術成就和對國家民族的貢獻,都是王國維,陳寅恪這樣的“學術大師”無法比擬的。

今天這些“清華人”中間的許多人正在在經濟,科技,教育,國防等各條戰線默默無聞地勤奮工作,為中國的快速發展和中華民族的重新崛起而貢獻力量。

所有這些清華人,才是清華學子應該引以為榮和確立為學習榜樣的!

錢學森曾向溫家寶總理建言,中國要完全發展起來,中國的大學就要努力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型人才,要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本人以為,這是中國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務和目標,也是清華和清華學人今後奮鬥的方向。

本人認為,清華學子,以前是純工科學生,現在是工,理,文,藝各科學生,隻要加強個人修養,成為品德正直的人;同時刻苦學習,成為有真才實學的人。將來能夠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中,為國家和民族作出切實的貢獻,就足夠了!

清華學子,應該知道和記住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楊振寧,聞一多等人!

清華學子“不知道王國維是誰,有什麽關係呢?一點關係也沒有!

參考資料:

1王國維(1877123日-192762日),“甲骨四堂“之一,浙江嘉興海寧人,國學大師。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並稱為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四大導師”。中國新學術的開拓者,連接中西美學的大家,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金石學,甲骨文,考古學等領域成就卓著。研究宋元戲曲史獨樹一幟,成為用西方文學原理批評中國舊文學的第一人。著述甚豐,有《紅樓夢評論》,《宋元戲曲考》,《人間詞話》,《觀唐集林》,《古史新證》,《曲錄》,《殷周製度論》,《流沙墜簡》,紅樓夢評論》等62種。1923遜帝溥儀之召,北上就任“南書房行走”1925應聘為清華國學研究院教授。192762日,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自殺原因說法不一,一般學者論點有所謂“殉說”“逼債說”“性格悲劇說”“文化衰落說”。晚年胡適曾回憶王國維:“他的人很醜,小辮子,樣子真難看,但光讀他的詩和詞,以為他是個風流才子呢!”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5%9B%BD%E7%BB%B4

2陳寅恪189073日-1969107日),江西省修水縣人,生於湖南長沙。中國現代曆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通曉二十餘種語文史學脫胎於乾嘉考據之學,《柳如是別傳》為其代表作。陳寅恪1902年到1925年期間,曾斷續地自費或公費留學日本,德國,瑞士,法國,美國等,據說可以英,日,法,德,拉丁,希臘,波斯等十餘種語言閱讀,學貫東西。頗具意味的是,寅恪四處求可一生中隻有唯一一張來自複旦公學的文憑。19253月起任教於清華。先與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同為國學研究院導師。1928年清華學校改製為清華大學後為中文、歷史二係教授,並在北京大學兼課。抗日戰爭爆發後,曾任教於西南聯大。1941任職香港大學客座教授,講授隋唐史,1942年逃離香港至桂林,任教於廣西大學。194312月再往燕京大學1946再任清華大學教授。1948年底,解放軍逼北平,陳寅恪打算台灣最後未去成,而落戶在嶺南大學。1952一直擔任中山大學教授,講授兩晉南北朝史、唐史、唐代樂府等三門課程。陳寅恪一生治學秉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953年被定為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他在1953121《對科學院的答復》裡,提出就任所長的兩個條件。第一條允許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馬列主義並不學習政治第二條請毛公或劉公給一允許證明書,以作擋箭牌。遂不能就任。仍任教於中山大學。1969107日因心力衰竭在廣州逝世。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9%88%E5%AF%85%E6%81%AA

3清華大學重點學科(工科部分):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水工結構工程,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城市規劃與設計,結構工程,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化學工程,固體力學,流體力學,工程力學,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及理論,車輛工程,工程熱物理,熱能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光學工程,精密儀器及機械,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納米技術,電機與電器,電力係統及其控製,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工理論與新技術,物理電子學,電路與係統,電子科學與技術,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通信與信息係統,信號與信息處理,控製理論與控製工程,模式識別與智能係統,計算機係統結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高分子合成材料,核能科學與工程,核燃料循環與材料,核技術及應用,自動控製與自動化

4】“兩彈一星”是指核彈(包括原子彈,氫彈),導彈,人造衛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