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 · 老早子的 · 煙紙店
文章來源: 華府采菊人2017-09-28 07:28:51
煙紙店的店主, 劃分成份時是被列入小業主的, 比小商小販"高"一檔, 因為有個"固定"店麵, 但大夥還是喊他(她)們"老板", 文化大革命期間, 除非得罪了人或有其他問題,一般不會被作為鬥爭對象, 不過這種"小"老板, 解放前參加過青洪幫做過白相人, 或混過"一貫道"啥的蠻多, 吃"軋頭"就順理成章了, 其實是個小本買賣, 養活一家人也很艱難, 收入還不如個高年資的技術工人呢, 比如"外國銅匠"。轉載者





八十年代時的弄堂煙紙店


 

以前,在上海的居民密集的地區,有不少為便利居民生活而開設的小店,如老虎灶、大餅攤、剃頭店、醬油店等等,而最多的就是那開在街頭弄口的“煙紙店”。我以前居住在市區的西南角,那裏有許多弄堂——新式裏弄和老式石庫門建築的弄堂,好像每條弄堂口都有一、二家煙紙店。所謂煙紙店,就是沿馬路或弄堂的人家,裝一些玻璃櫥櫃,出售居民生活的零星物件的便民小店,一般都由夫妻兩人經營,故又叫夫妻老婆店,房主即是店主,店堂既做買賣,又是老板家生活起居活動的場所。我常看到老板一家在店堂裏吃飯,老板娘在店堂裏做家務,他們的孩子在一旁做功課、玩耍。


 

煙紙店出售的貨物,以香煙、火柴、肥皂、草紙為主,姑且稱之為煙紙店的“四大金剛”。香煙,當時我看到的香煙有“勇士”、“勞動”、“飛馬”、“前門”、“青鳥”、“牡丹”等牌子,可以論條、論包出售,還可零枝賣;火柴也是生活必需品,二分錢一小盒,十小盒為一封,當時都是單一的商標,有時是“南京”牌,有時是“玫瑰”或“鳳凰”牌;草紙當時是一種手工做的黃色的粗紙,三十張為一“刀”。我有一個同學的外婆家是開煙紙店的,他外婆每天就在店裏數草紙。幾個同學和他開玩笑說:你外婆隻要每刀少放一張,湊滿三十張就又是一刀了。肥皂主要有兩種,洗衣服用的“五洲固本肥皂”和洗浴用的消毒藥水皂。煙紙店的店主們總是將火柴、肥皂、草紙在櫃台上疊起來,像搭積木一樣。


 


 

除了“四大金剛”,煙紙店還出售些日常生活必須的小東西,如縫紉用品類的針、線、紐扣、絨線針、竹尺、劃粉(在衣料上畫衣服圖樣用)等;衛生、防護用品類的牙刷、牙膏、牙粉、“百雀靈”、甘油、蛤蜊油等;藥品類的人丹、十滴水、清涼油、“頭痛粉”(我的鄰居老太一有不適就要買這種“頭痛粉”吃,其實它是有點麻醉作用的);小文具類的鉛筆、橡皮、刀片和各種語文、算術簿和大、小楷的簿子、墨汁等等,別的東西還有什麽別針、夾子、小鏡子、皮鞋油、鞋墊、扇子、乒乓球、毽子、象棋、跳棋、軍棋、信封、信紙……五花八門、數也數不清。所以,有人就編了一段順口溜:“牙刷牙膏香肥皂,衛生草紙電燈泡,阿斯匹靈橡皮膏,……”。有的店的櫃台上還放著一些玻璃瓶,裏麵盛有諸如水果卷糖、彩色彈子糖、甜、鹹橄欖、桃板、鹽金棗(小孩叫它“鼻頭汙”)之類零食。到夏天,還會擺出兩隻大口保溫瓶,裏麵盛有赤豆、綠豆或桔子棒冰,四分一根。煙紙店還有一個服務內容,就是公用電話,店門上方都裝有一塊鐵皮的畫有一隻手拿著電話聽筒的標誌,當時電話打一次(時間不論)四分,附近人家若有來電還負責傳呼,傳呼一次三分,常聽到老板“1號三樓亭子間張家伯伯電話!”“7號二樓王家姆媽電話!”的喊聲。


一九三〇、四〇年代的煙紙店


 

弄堂居民的生活似乎少不了煙紙店,小時候總看到家裏大人有什麽東西急需,如家中草紙、火柴、肥皂用完了,縫衣針斷了,紐扣掉了等就會到煙紙店去買、去配。有時夏天蚊香沒有了,或小孩中暑要用十滴水,深更半夜還會去敲煙紙店的門,他們也會開一扇小窗賣給你。用現在的話說,他們是“二十四小時為人民服務”。到我讀小學時,更常常因為鉛筆用短了,刀片、橡皮不見了,簿子寫光了而去煙紙店買新的,弄得人家都認得我了。


 

各家煙紙店出售的商品也不完全一樣,有幾家我至今印象還很深;一家的店主耳朵有些聾,大家習慣稱這家店“聾彭店”,“聾彭店”店麵很狹長,但各種貨物放置整齊。他的店除了出售一般的日用品和零食、打電話外,還出售香燭之類,如大、小蠟燭,棒香、印度奇南香、裝在大盒子裏的壽字香,還有印在紅紙上的“薑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灶君像”等迷信貼紙。老板“聾彭”常常喝了酒,躺在榻上瞌睡,你問他買東西,他張著布滿血絲的醉眼,一臉茫然的樣子回答你,他常不是拿錯東西就是算錯錢,但卻“錯進不錯出”,買者若要和他“倒扳賬”,他馬上裝聾作啞,或幹脆睡著,故人們恨起來就要罵“迪隻死聾彭!”


 

我家對麵弄堂口有一幢自搭的像門衛室的木房子,裏麵住著一對老夫妻。老太在這裏開一家煙紙店,因為實在是太簡陋,也稱不上什麽“店”,人們都說“到弄堂口老太婆那裏買XXX”。作為煙紙店,老太婆這裏除了香煙、草紙,火柴,幾乎沒有什麽了,但這間小木屋卻一天到晚吸引著無數小孩,這裏有許多“騙小孩”的東西——一、二分就可買的、染了彩色的各種小零食;不知什麽小作坊製作的廉價、但好玩的玩具——這些都是正規食品店、玩具店裏所買不到的,我也不知多少次光顧老太婆的小木屋,買過她諸如二分一個的“竹蜻蜓”,兩手一搓會向上飛去;紅、綠、白三色薄紙粘成的吹氣後可拍打的紙球;硬紙印的京劇麵具,可戴在臉上扮孫悟空、關雲長等;還有一種“印花紙”,塗了水反貼在另一張紙上,揭下後就將圖畫印上去了——但我總是掌握不好,印出來的圖案常常是缺胳膊少腿的……。


 

到了春節,老太婆更是生意興隆,出售大、小炮仗、各種煙火、“火藥紙”、刀、槍、劍、戟、斧等古代“十八般兵器”等等,小木屋容不下,就在弄堂口搭了臨時攤,還拉了燈泡“挑燈夜戰”。


 

還有一家店,老板是個一臉麻子的中年人,小孩都叫此店“麻皮店”,這家店麵很小,老板似乎無心開店,隻是將肥皂、或火柴、草紙像造高樓一樣高高地堆砌在沿街的櫃台上,自己一直在裏麵的寫字台上寫啊寫的,以致偶爾有些搗蛋小孩會突然推倒他的火柴“大樓”即逃之夭夭。麻皮店的櫃台中,有些別家沒有的東西:如一個舊的小台鍾;一個舊的筆架;一副眼鏡;一支自來水鋼筆;一把舊的小銅鎖;一個什麽玩意兒等等,每件都用工工整整的毛筆字在小卡片上標著價格。還有一隻紙盒,裏麵放著許多真正的老的“香煙牌子”,圖案有封神榜、三國誌人物的,有卡通的,有戲曲劇照的,每張一分錢,我就天天走過就看看,有錢就來買一張,積了一個多月,竟然把那套京劇名伶的劇照香煙牌子全買來了。


 

有“經營特色”的煙紙店還有不少,如帶售水果、糕點的;可零拷醬油、老酒的;老板會講兩句俄語、帶賣牛奶和羅宋麵包的;甚至還看到一家掛有“供應下酒菜”牌子的……。


 

近半個世紀過去了,我又回到當年的老弄堂附近看看,發覺那些東一爿西一家的煙紙店都不見了,“聾彭店”、“麻皮店”的房子還在,卻成了服飾店、皮鞋店,隻是一處新出現了一家“好德便利店”。曾作為老上海人市井生活一部分的老式煙紙店,隨著社會、時間的變遷,終於從現在上海人的生活中逐步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