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尚未看完, 說說鹿三父子
文章來源: 華府采菊人2017-06-12 13:02:41
鹿三父子, 在中國傳統的農村社會很是典型, 父親作為長工對東家的忠到了“愚”的程度,老板說一不二永遠是對的, 兒子黑娃,身上有種不安分的血液, 但在強大的封建傳統文化的籠罩下,父子一律是逆來順受的, 差別則是父親乃習慣成了自然, 兒子是不得不順從, 一旦有了機會就有可能爆發的。
至於對待祠堂也是如此, 黑娃“拐”回了小娥, 是那麽地重視是否能入祠堂, 擺明了就是對祠堂的一種崇敬,這種對祖宗的敬畏, 則是那種社會穩定的根基, 清朝之前的國家機構是隻到縣級為止, 往下則是宗族管理體係了, 而宗族的“正式”機構就是祠堂, 當家的就是族長。
鹿三的自然, 黑娃的向往, 無不打上了封建思想的殘餘,若沒有特殊的機遇, 整個社會就一年有一年地延續了幾千年(到底多少年?)。
封建社會的這個農村穩定性,倒真是被共產黨毛主席喵出了霓端,發現了漏洞, 抓住了痛腳。
黑娃的三番五次想讓小娥進祠堂而不成, 心裏那種憤那個恨, 逮不到機會沒轍, 可一旦有了口子, 黑娃的二杆子性格一爆發, 就把那種怨恨變成了對整個社會的仇視,轉化成了行動, 立刻就會成了土改的絕對動力。
老子鹿三們, 長期侵泡於那個環境, 則是農村社會大量普通窮苦老百姓的典型, 而土改的成功與否, 不在於黑娃們的“二”而是多少鹿三們的覺醒, 隻有把大多數鹿三們發動起來, 讓他們對準他們的原東家放肆起來, 才能讓土改真正進行下去。
問題的難度就在於此, 以前的傳統農業社會中所謂的勞資兩方, 也就是東家長工(或佃戶)之間, 能否長期地和平共處, 是有其道理的, 東家的目的是賺錢, 不會也不必沒事找事逼長工佃戶, 長工佃戶為吃飯, 能養活老婆孩子就算功德圓滿, 同樣也犯不著和東家調皮搗亂, 雙方都克製地活動在一個界限內, 社會就不至於動亂。
如何動員鹿三們對東家進行鬥爭?
共產黨的辦法很多, 這兒不說了。
還沒看到黑娃的造反, 先說說事情發展可能性。
所以, 這部戲裏的鹿三黑娃父子, 寫得雖說有些概念, 但演得不是臉譜化,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