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0年徐匯區新建新村的大致情況
文章來源: 華府采菊人2016-03-19 10:17:33

 

其中有些地方在改開前不屬於徐匯區而是上海縣的, 比如漕河涇田林新村的一部分, “新村”這個詞, 實際就是國家給老百姓修建的住宅, 之所以上海被稱為“工人新村”, 是因為最初修建的的確是全部分配給了老工人, 而上海早就有了“工房“這種稱呼, 就是廠方修建給員工住的房子, 一直延續下來, 成片的住宅區就叫做”新村“, 住的已經不全是工人後還是被稱為了“工人新村”。

大家可以自己去看哪些年修得多些,當然房型又是另一回事。 前頭那個說到江南新村的三種房型, 第四種是66年修建的真把搬進來的住戶氣昏了不少,好像叫做65型吧。 五層樓的, 居然沒有衛生間, 傳聞那時不知哪個家夥說的”工農兵不需要抽水馬桶“, 市委市政府的哪個頭除管工交的市委書記馬天水之外, 都有嫌疑。

結果呢,每一層的樓梯口修一個馬桶間,一個倒馬桶處, 接根大管子通往化糞池, 旁邊一個大水槽可以刷洗馬桶,最早搬進來的是江南造船廠的中年職工, 也應該是50年代分房時尚未結婚也就不夠資格分房的那些人, 很簡單地理解, 這批人的孩子就完全沒有我們的同學了, 他們的孩子大多要叫阿拉迭種人”爺叔“了。

興高采烈地搬了進來, 一肚子怨氣地天天拎著馬桶, 雖然無需從五樓拎到一樓, 但是, 還在用馬桶, 想想也觸氣, 很快, 等林副主席和孔老二去排排坐了”不是好東西“後,市裏統一改了建, 把那個倒馬桶的地方改成兩個衛生間, 由整層樓大約8家人合用, 大老爺們兒扯哪一下,女人家喘了口氣。

順便說一下, 這時的幹部也好知識分子也罷, 分房均無照顧了, 全憑”本事“, 啥本事? 和當官的關係和分房的哪怕隻是個辦事員的關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