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0年代江南新村的住房條件
文章來源: 華府采菊人2016-03-19 04:40:01

以前也說過江南新村, 出身於下隻角的斜土街道, 實實在在的“浜南”貨色, 被市區的人看不大起一點不奇怪,下回再說, 這兒說點江南新村的一般住房。

1949年陳毅進了上海, 一直是把住房問題放在心上的, 52年上海建早了一批最早的工人新村, 兩萬戶, 我家附近的日暉一村便是其中之一,那時朝鮮戰爭尚在進行, 能有錢來建就不錯了, 所以條件不好, 廚廁都是很多人家合用, 當時那些興高采烈的老工人老勞模在搬進去的時候就被告知, 這是臨時性的,也就是十來年吧, 很快國家就會在建更好的宿舍給大家住, 誰也不會懷疑。

日暉新村的1號到50號, 是給了江南造船廠的老工人, 沒有一個是工資100以下的, 五十年代的物價,日子應該很是不錯的, 不過, 好日子不是太長, 為什麽? 擋不住人多啊, 我的同學都是在剛出生不久就搬了進去, 但幾乎家家都在繼續生孩子,在這500家人裏,找不出哪家不在搬進去後沒在生幾個孩子, 我的十來個同學裏哪個都有幾個出生於日暉一村的弟弟妹妹, 這麽個生孩子法, 媽媽也難參加工作了, 所以年歲大點的媽媽就成了職業家庭婦女, 年輕點的, 好些是後來到街道工廠或裏弄生產組的。

的的確確, 53年開始, 江南廠就開始籌建江南新村了, 明顯的條件就比日暉一村好得多了。

江南新村的房型大致分三種, 最早的那種, 整整齊齊地排著,一個門洞住12家人, 沒兩家合用一個廚房一個廁所, 廁所可就是坐式抽水馬桶了啊(日暉一村不是), 煤氣則沒有的。

這第一類是三層樓房, 每層左右各兩家,一家單間大約18平方米, 一家是裏外套間裏小大約8-9平方外大可能16-7平方共計約24,分房時應該是五口之下一間五口之上套間, 但如同日暉一村一樣, 58年前的高生養率,使得54年搬進去的人均4平方以上到66年時的3平方以下, 房子是不會長大的,小赤佬是可以一個一個生的, 生了之後還會長大的啊!到了上山下鄉前,每家人都擁擠得很熱鬧很團結很親切, 上下鋪有之, 打地鋪睡桌子底下有之, 青春期兄妹或姐弟睡衣被窩有之, 這一點最為傷心, 至今好像沒見什麽文章中說起過,要不是上山下鄉攆出上海大批年輕人, 更不得了, 不過,鄧小平的大返城許可, 城裏的住房就更那個了。(不敢說實話, 怕)

第二類, 那位問船研所的住房是不是好些, 在這回答, 這第二類房型就是船研所宿舍的房型, 但不是船研所自己設計出來的,而是從江南造船廠拿來的圖紙依葫蘆畫的瓢, 所以所裏和廠的房子本身沒差別。 但是, 船研所建房時, 多花了一點點錢, 真的隻是一點點, 給每套房子裝了個門, 造成的後果是有了隱私, 雖然這一套房並非是一家人住。

也是三層樓,但內部有兩種房間設置, 一種是左三單間一廚一廁右四間(其中一套間)一廚一廁, 這左右各一套若是一家人住大門一關, 在上海就是萬分愜意了, 可惜不多, 隻有極少數56年的老高級工程師還得人口較多才有可能。另一種設置是每層分左中右, 因一幢房子三個門洞, 所以中間門洞是前麵所說的第一種設置, 左右兩門洞則就是這種了, 故而左右套正好相反。左麵是一個套間裏小約8-9平方外16平方一廚一廁肯定隻能分給一家人, 有個大門一關變成了上海極為令人羨慕的“一門關死廚廁獨用”,六口之家的工人或普通行政幹部及技術員可以分到, 人口少的低級別(8或9級)工程師也如此。右套是兩個單間南麵的16北麵的14, 加一起三十, 一門關死的話, 加獨用的廚廁, “日子勿要太好噢!!!”能一家人住這麽套的, 大約就是5-6口的7-8級工程師或科長級幹部了, 工人則八級也不行。說完了左右得是中間了, 竅門較多的就是這套房, 裏麵有一16平方的單間還有一個裏外共24-25的套間, 一家人獨用整套的話,得是人口較多的處級幹部或工程師,否則就是兩家人合用了。

整個江南新村有十幾棟這類房子, 不知為何, 就隻有船研所的兩棟采裝有大門, 其餘的哪怕是後來給了衡山路10號那個同屬一個係統的704所得宿舍, 統統沒有給裝上大門, 也就是說, 即便你這一個套間獨用了廚廁, 但整小套房間是沒有門可關上的,夏天夫妻從房間進廚房半夜上廁所時需要穿上點衣服的。因為“OPEN”給了上下樓梯的人, 誰都看得見。

第三類是靠近大木橋路那十來棟紅磚房, 也是三層樓, 裏麵到底咋設置記不很清了, 隻記得每層8間房左右各一廚廁, 大多是一家人一間的, 技術工人較少。

至於那位問的船研所和江南廠的分房有無差異, 同類房子, 因江南廠那幾棟基本沒有幹部包括技術幹部, 所以很難類比, 至於江南廠的高級工程師和處級以上幹部, 應該是住在別的地方, 可能那位和薛崇華住一起的網友知道了, 但肯定, 江南廠的最老高工葉老先生, 長期的總工王榮璸等是住在市裏分配的房子裏。

住房的窘迫感來自人口的增加, 50年代工人新村剛建立時, 除了那些已經40大幾50來歲的, 還沒那麽多孩子, 加之孩子又小, 顯不出房子的緊張, 加上大家都很相信政府說的“很快就會新建更多的宿舍”, 殊不知孩子生出來又長大了, 房子還沒建, 那就繼續擠唄。

日暉一村的老少爺們, 可真的等了近40年才盼到了拆遷啊, 因為52年搬進去時說的大約隻需要十年, 一定讓大夥搬進新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