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美作消費者
文章來源: autumn0882010-02-26 16:13:42

出國至今,加拿大兩年,美國 6 年,當消費者的經驗是多多了。絕大部分的經曆是非常開心的。這裏嘮叨幾件退貨換貨的事。

在加拿大時,我住在 London, On 。這是一個大學城,很多留學生。我時不時會到一家越南華人開的雜貨店裏買些日常用品。在北美唯一的一次不愉快的經曆就是發生在這家店裏。當時我們剛到加拿大幾個月,在該店裏買了一口不鏽鋼小鍋, 30 多加幣。結果當天晚上第一次做飯,用來固定鍋蓋上麵中央抓手的的螺絲就掉到鍋裏了,飯也不能吃了。我們還是頭一次看到這樣的現象。跟老公分析後認為是鍋蓋上把手下麵的的塑料襯墊不耐高溫,鍋加熱後塑料墊變軟了中間的口變大了,支撐不了上麵的螺絲所以螺絲掉進了鍋裏。 這明顯屬於質量問題。我和老公認為應該可以很順利地把鍋退掉。沒想到第二天我們去退時,店老板堅決不退,他說要先向廠家索賠,如果廠家認,他就退給我們,如果廠家不認,他就不退。我們頓時很氣憤。我老公一生氣,聲音就大,店老板就威脅要叫警察。他說這裏很多留學生開爬梯,買了東西後用一次就回來退,所以不退。我覺得別人怎麽樣不關我的事,另外,即使人家開爬梯,你產品質量有問題也得退貨啊,可他就是不退。我們爭執了很久,最後他也沒有叫警察,我們也沒能把錢要回來。後來我向當地華人圈子裏聲望較高的一個大學教授夫人谘詢 (教授夫人是個香港人,來加拿大很多年,非常熱心,經常幫助我們這些移民)。教授夫人兩邊斡旋,過了一個月,該店終於把錢退給了我們。當然那個店我是再也沒有光顧過。 在北美生活久了,我才發現原來大部分華人店都有這種規矩,收銀機旁擺一牌子:貨物出門概不退還。大的電器用品如果出問題,店家要先向廠家退貨,廠家同意退貨,我們作消費者的才能拿到退款,如果廠家不認,消費者就隻能自認倒黴了。從來沒有研究過華人店這樣做是不是合法,但我對在華人雜貨店買東西就顧忌了很多。除非西人店買不到,大多東西我絕不會在華人店買,尤其是電器啊鍋啊之類的。

另外一次在加拿大的換貨經曆是在 Future Shop 的。當時買了一個打印機。打開箱子後發現打印機上有很多藍色的膠帶我想是用來固定那些容易滑出的部件的。我一上來就呲呲呲地把他們全部斯掉了。結果裝上墨盒後不管怎麽擺弄機器就是不工作,隻好拿去換,我當時英語口語很差,路上一直在想怎麽用英語跟人家解釋打印機的問題。結果剛給人家店員說了兩句,店員就說,不能用啊,我給你拿個新的。舊的抱進去,一分鍾不到抱了個新的出來。搞得我連練英語的機會都沒有。新的抱回家後我想是不是我上次撕了不該撕的東西,我小心翼翼地一邊撕一邊看,終於看到有一個與其他膠帶顏色稍微有點不同的,仔細閱讀了說明書,發現上次確實是自己撕錯了。負疚之餘,對 Future Shop 的服務有了極好的印象。自那以後,我大部分的電器包括電視機、電腦、接線板等等都是在這家店買的,覺得隻有這樣才能對得起人家對咱的良好服務。

到美國後,退換貨的經曆就更多了,但從來沒有經曆過任何不快。還有幾次的經曆竟然超過了我的預期。

一次是在 Copps 買了兩盒 on sale 的豬肉。兩盒豬肉的原價都是 8 元多,促銷價是每盒 4 快多。付款後發現他們還是按原價收的款,我就順路到他們門口的服務櫃台講了一下,結果他們退給我 12 快。我說錢退多了,退給我 8 快就夠了,他們說因為他們收錯了,所以其中的一盒就送給我了。我女兒的朋友在 Noodles & Company 吃飯,她請服務員給她點的餐裏多加一點一種什麽料,說上次的味道有點淡,服務員說沒問題。然後她準備付錢,人家說不用付了,算是彌補上次的。還有我女兒在 Bagels Forever 店裏點早餐,點餐小姐不小心弄錯了,做出來的不是我女兒要的,結果他們不僅重新給她做了一個 BAGLE ,還把先前做錯的那個也送了給她。前兩天,女兒咳嗽,想燉個冰糖雪梨給她。我在華人店買到了一個挺大個的梨,一個2.49美元。然後我又到copps購物,看到了同一種梨,個沒那麽大,一盒四個,每磅99美分。結果拿到自助收銀機旁付款的時候,收銀機不認得上麵的條形碼,沒法付款。經理來後也不行,跑去看價錢的店員回來說看到了商品但沒看到價錢。經理說那就算了收一個美元吧。就這麽著我又占了一回便宜。

北美和中國哪裏好?這個問題很複雜。但作為消費者,絕對是在北美好。 在這裏 , 商家差不多是真的是把我當上帝。不過不包括華人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