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人格鑄造健全的兩性關係
文章來源: 漢代蜜瓜2011-05-21 23:58:20

本文為《出國》雜誌專欄“東張西望” 所撰

大約幾個月前我在網上看到一篇故事連載,是一個網友講自己的真實故事,我們姑且稱其為 A 吧。 A 是一個離婚女,前夫海歸,婆媳矛盾,不知道還有沒有別的原因,總之生活理念不一樣了,婚姻無法繼續,隻能分手了事。分手後 A 女在某一個機會又遇到了一個男人,我們稱之為 F 吧。數度相處, F 男邀請 A 女搬到他的家裏一起生活。

在西方,同居關係是一種半承諾的,嚴肅的兩性關係。因為在某些國家的某些州,或者某些省份,同居關係有些等同於事實婚姻,兩人一旦分手,也可以向法庭申請分割共同財產,申請配偶贍養費等等。

尤其是共同居住的房子。所以我們在中國的時候總認為西方人在這方麵十分隨便,同居十分普及,其實這是個誤區。在西方,一般有點財產,尤其是有房產的人是不會隨便跟人同居的,一旦兩個人決定搬到一起共同生活,即是把對方看成以後的生活伴侶了,是十分嚴肅的一種兩性關係。

不像國內的一些對西方文化一知半解的年輕人,認識幾周就可能搬到一起,一言不合掐起來了再利索地搬走,視兩性關係為兒戲。

話說 F 也是離婚男,與前妻有一個女兒,跟前妻一起居住, F 男有探視權。

A 女搬進去的一個周末, F 男去前妻處探視女兒, A 女留在家裏並未隨行。到了晚上該回來的時間 F 男沒有回來,半夜 11 點電話回來告訴 A 女說,女兒生病了,需要他留下來照顧。

A 女說不可以這樣。 F 男因為要照顧孩子,掛了她的電話。之後 A 女隔 15 分鍾打一次電話, F 男不接。 A 女哭,再打,一直到下半夜 1 點, F 男接了,說別再打了,有話回家說。 F 男回到家解釋,說孩子生病了才留在那裏。 A 女質問,是不是你每次去你女兒都生病,醫生又查不出病因?

她的意思當然是孩子裝病。這樣說一個 11 歲的孩子, F 男當然不高興,兩個爭吵起來。 A 女氣性大,當晚居然發高燒 39 度,水米不進,喝水都會往外噴吐。

F 男束手無策,茫然失策。

讀到這裏,我讀不下去了。我覺得 A 女真的很過分。作為有過一次婚姻經曆的人,用這麽非理性的態度來處理這樣的家庭問題,實在是很幼稚的做法。

而且從這段描寫中,我看到了這樣兩個詞——自虐,自殘。

當時我回貼說,你這種 “作”勁兒確實隻能降伏中國男人,遇老外就掰了。人生路很長,有問題理性解決更好。 當時這位女作者(也即 A女)很生氣,質問我,你憑什麽說我遇到個老外就掰了? 好像是印證我的話一樣,這場爭論過去沒多久,另外一個女性作者的自傳故事在那個海外網站上引起了更激烈的反響。 這位作者我們姑且稱為 B女。B女是陪讀身份在美國打工,也是兩地分居之後夫妻離婚。B女英語不好,在餐館打工的時候遇到一個現役軍官上校先生。幾度交往之後也是兩個人同居並且很快談婚論嫁。上校對B女非常好,幾乎是百依百順。買婚戒的時候讓B女在一隻貴的和一隻便宜的當中挑選自己喜歡的,B女為了給上校省錢,也為了表示自己不是拜金女,挑了便宜的。 當時上校一再問,你確定要這隻? B女回答,確定。 但是晚上開慶祝派對之前, B女向上校提出給遠在中國的父母一筆錢作為彩禮,這筆錢剛好差不多相當於兩隻戒指的差價。B女覺得,自己挑了便宜的戒指,給上校省了錢,把省下來的錢給自己的父母作為彩禮很合理。 但是上校不能理解為什麽他必須給未來的嶽父嶽母一筆錢。兩個人為了這事兒不歡而散。當晚派對的時候, B女猛灌酒,大約也存著借酒澆愁的意思,喝得酩酊大醉,醒來時發現上校對她不管不顧,獨自在另外一個房間睡了。

醉酒,說到底也是一種自虐自殘的非理性行為。 從以上的兩個例子來看,我們可以看出國男和外男對於這種非理性的自虐自殘行為的不同反應—— F男是國男,他麵對A女的這種過分反應是束手無策,茫然失措。上校是外男,他麵對B女的醉酒行為是避而遠之,冷漠厭惡。 A女質問我,你怎麽知道如果是老外會跟我掰? 我的回答很簡單,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

二十多歲的時候讀愛情故事,看到某個男孩或者女孩為了愛人用刀割自己的手腕,我會覺得,這個人愛對方愛得發狂,愛得發瘋,這是多麽令人感動的愛情故事。可是今天我加入了“對家暴說不”群組,讀到一些論述施虐性人格的專業文章,我才明白,自虐和自殘,都是人格不健全的體現。

一個對自己的身體生命乃至人格缺乏尊重的人,怎麽可能去尊重別人的身體生命乃至人格?我覺得我們的教育缺乏尊嚴教育。我們的意識形態的很多形式,充滿了自虐與虐人的鏡頭,大家司空見慣,習以為常。比如電影電視劇裏,妻子生氣了,老公會輕輕地自拍耳光來哄妻子開心;比如某些人自覺做錯了什麽事,請求對方的原諒,會有下跪,痛苦流涕等鏡頭;比如受哪些弱勢群體遭受困難了,有好心人捐助,電視鏡頭對著他們,要他們說一些莫名其妙感激涕零的話。

各種各樣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夫妻之間為什麽不能有尊嚴地進行理性的對話溝通?為什麽不能讓即使是犯錯的人有尊嚴地承認錯誤並改正?受助者為什麽不能有尊嚴地受助,古人不是還要提倡“ 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在 A女的故事中,因為是同居之後第一次發生這種狀況,她完全可以跟F男進行理性的溝通——如果再遇到這種突發狀況,自己希望對方如何做,做到什麽程度,把一切都攤到桌麵上來。

在 B女的故事中,我們大多數讀者都看到了這是個文化差異的問題。在西方國家,婚禮和婚紗的錢是由女方負擔,婚戒和蜜月的費用由男方負擔。前不久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嫁女轟動一時,令華人有女兒的人家著實地感歎一番,紛紛表示自己從現在開始要攢嫁女錢。

B女是個打餐館工的中國女孩,上校也知道不可能讓她出婚禮錢,所以包辦了一切。這筆禮金要得合理不合理且不去說,即使西方有女方出婚禮錢的風俗,但是雙方如果能夠良性溝通,B女讓上校理解中國有男方給女方一筆聘禮的錢的風俗,他未必不肯照辦。因為我知道很多外嫁的例子,溝通良好的,洋女婿很樂意尊重妻子的風俗,包括跟嶽父母同住孝順老人等等。 要知道,西方人沒有給父母養老錢的風俗,很多洋女婿跟中國女人結婚後,遵從了這個風俗。 可惜 B女沒有這麽做,她用了一種醉酒自虐的方式,企圖令對方心痛。A女的伴侶是個國男,她成功對讓F男心痛了。可惜上校不是中國人,白天不懂夜的黑,他不明白這個女人在搞什麽名堂,冷漠地避開了她。 在西方,酗酒吸毒賭博是不可觸摸的惡習,染上這些毛病的人是沒有自控能力的人。而他們認為,每個成年人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沒有別人需要為你自己的失控負責。 用自殘自虐的方式來綁架自己所愛的人,以此讓他們屈服於自己的意誌和要求,這是一種人格不健全的表現。在這樣兩性模式下,矛盾被掩蓋了,而不是被解決了。當衝突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也許終有一天會以一種井噴的形式來個大爆發。

隻有良性溝通才是健康兩性關係的基礎。隻有健康的人格才能鑄造健康的兩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