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年輕的媽媽聊孩子學琴
文章來源: 南山碧竹2015-07-23 16:58:57
周末party,一位年輕的媽媽和我聊起來十二歲的女兒不喜歡練琴,“沒有要求她太多啊,隻20分鍾, 怎麽就那麽難?” 你陪她練麽?“我哪有那功夫?我多忙啊”。“這可怎麽辦啊” 我並沒有太多的回應,很快,話題就轉開了。
 
半夜醒來,想起了我小時候學琴的經曆。又在腦子裏繼續著這個話題。其實,我沒有什麽經驗,有的也許是一些教訓。很多時候,事過多年,才悟過來是怎麽一回事。所以,寫下來,是一種反思,也是一種借鑒。
 
說起來,大家都說,學琴有兩個好處,一個是培養他對音樂的修養,在一個是對一件事的堅持和自律。我覺得我還有兩個目的,為了提高對音樂的興趣,還有,就是對學琴過程中孩子的心理過程--教會她如何學習一項技能。
 
第一是興趣,興趣其實是一個內在的動力,沒有了興趣,一切都無從談起。在這裏,父母能做的至少有兩件事。一個是觀察學琴的老師,給孩子找一個能提得起她興趣的老師很重要。有一個好老師,能讓孩子感興趣,家長就省力多了。要陪著上課,挑個好老師,不是她能教的多快,琴技多高,而是孩子喜歡她,聽她的,願意去她那裏上課。回想我兒子,對第一個鋼琴老師的評價是,啊呀媽媽,這麽普通的房子裏住了這麽好的一個鋼琴老師呀!(嘿,人家是豪宅好不好,兒子?)他幼稚的評價讓我哭笑不得。後來就是因為他的鋼琴老師搬到外州,第二個老師很沒勁,又掙紮了兩年,慢慢就不學了。
 
第二是注重練琴的過程都在幹什麽?我小時候練琴到現在,剩下的隻有對音準和節奏的敏感,琴是完全不能上手了。但有一件事讓我終身受益。那個教我琴的老師很凶,到現在還記得他板著臉,黑洞洞的眼睛。他叫我每一遍練習之前自己腦子裏都有個目的,你這遍是練什麽?是練習不出錯嗎?那麽你覺得幾遍可以達到不出錯?你的難點在哪幾個小節?哪裏需要反複練習?練習輕重緩急嗎?老師的要求是什麽?練手形嗎?哪個手指是最弱的?...等等。每次都讓我啞口無言,沒想麽!殊不知,在練琴的過程中,本應充滿著豐富的思維活動。對自己弱點的分析,判斷,計劃,調整。這對於以後我學習任何一樣熟能生巧的技巧,這些思維習慣都非常有用。我現在都有這個習慣,在練歌之前,在練舞之前,甚至在讀一本書之前,都會情不自禁的問自己一下,我準備練什麽?看什麽?任何一個有主動意識的行為,都會比沒有主動意識的行為更有效。這是一個有意識的自我訓練,在一個訓練特定技巧的過程中,培養一個更廣義而有用的思維習慣。很聰明的人,也許不需要,因為所用這些過程,他都在下意識中完成了。這是我早期對數學天才兒童的研究中證實過的。但是,咱不是笨嘛,這樣可以用“明了”心去補拙。我也是這樣教兒子的。因為笨媽的兒子也靈不到哪裏去,但先天咋樣你都沒轍了,重要的是後天可去彌補的東西很多,這就是一條。
 
再推廣一步,什麽是父母可以給予的教育?除了出錢,提供可行的條件之外,你可以把自己的體驗也傳給孩子。這種傳遞,有時候是在交流中完成的。我的方法是這樣的,當我真正想再一件事情上幫助他的時候,我會盡可能的貼近那件事,甚至可以感知同樣的體驗,這時,我才能給予有效的幫助。我能幫的並不多,也就是學琴和學數學。其他的無能為力。所以,我就在能幫的這幾個點上,真正去體驗他。貼近到每個練習曲,每一道數學題。和他同在一個思維過程中,這樣可以把自己的思維過程分享給他,他也會把不同的思維過程分享給你,優劣都沒關係,但是這種思辨,這種分享,意義深遠。
 
其實結果挺可笑的,他在我不能幫的方麵最好,英文。鋼琴全丟幹淨了,數學從來就不是他的喜好或強項。學了這麽多年的琴,唯一我能覺得有點用的是有一天,我在琴上找唱歌的調子,他從樓上探出的腦袋來說,媽媽,咱家的琴不準,有點偏低了,你不覺得嗎?哦?他心裏有絕對音高?不錯嘛。我回答他,媽媽聽不出來,但會找人來調一下琴。就這點收獲?實在是可憐哈,但我搜腸刮肚地也想不出別的了。但是,在母子常年如涓涓細雨的交流中,神不知鬼不覺的什麽東西在發生著作用,他身上有許多我陌生的完全沒有的東西,也有我熟悉的那些反思的習慣,自我分析和判斷,還有自我調整和不斷的學習,多少還是有些影子的。當然,青是要勝於藍的:)
 
很喜歡做媽媽,盡管不太稱職;他也很喜歡做兒子,盡管不太優秀,因為這是個充滿溫馨和快樂的過程。回憶,總讓我忍不住笑出聲來。我是個另類媽媽,生活上粗粗拉拉,老是叫他幫我幹活。磕了碰了就自己忍著點。他能自己幹的事就把他往前推。兒子厚道,從不說別人媽媽為我幹這,你為什麽不?有時我忙不迭地檢討,他倒是說,這本來就該這樣的,哦,那好吧,我就厚顏地踏實下來了。唯有這談心聊天,盡管現在他不在我們身邊,一直在繼續著,分享著,學習著...挺好的,希望永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