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失望
文章來源: 慧目2010-04-03 12:15:00
我自認為是個愛國者,但我不是個狹隘的民族主義者。十幾年前在國內工作,可是沒有太感覺出來我的愛國情懷,時不常的發些牢騷,這個看不慣那個不滿意,對自己也沒什麽要求,雖然家庭背景不錯,但我是個很本色的人,不會裝樣,不會奉承,喜歡講實話,見了領導盡量回避,再加上身體不太好缺乏吃苦精神,所以連共產黨的大門也沒擠進去。但出國以後,不知怎麽的變得很愛國了,其實我想這是骨子裏的東西,隻不過在國內都爭先恐後歌功頌德唱高調的大環境下沒有顯出來,也許是那種失去了,離開了變的美好了的人性使然。

丈夫是英國人,在我們討論中國問題時經常說不到一塊,其實他說的也不無道理,但我就是不愛聽,不舒服。我想這就像我們日常生活中丈夫抱怨丈母娘妻子不願意聽的道理是一樣的,因為那是你母親,自己說說還行,不願意聽別人說。我的愛國熱情甚至挺極端的,剛來那幾年如果是中國家庭的孩子不會說中文,我是不會同他們交朋友的。我在心裏經常嘲笑那種在國內表現不錯,出國搖身一變,想把自己和孩子盡快變成黃皮香蕉的兩麵人,也常常為自己是個坦坦蕩蕩表裏如一的愛國者而自豪。

但祖國經常讓我失望。

前一段讀了那篇《應該如何看待曆史事實》一文(貼在我的博客裏)加重了這種失望和憂患,中華民族的確狼性不足,羊性有餘,不管是曆史造成的,還是中國文化和現今教育影響的,或是我們天生的,這始終是一大民族弱點,這種弱點是致命的。我們暫且不談對國家會有何危害,因為我們是平常百姓,課題太大了說不好。就說說我們眼前天天發生的事情。不知有沒有人注意到在體育比賽中,凡是有個網子攔著的,或是個人項目,我們中國人一般都還表現得比較好甚至於非常好。但隻要沒有網子身體零距離接觸,完了,徹底完。就像足球,籃球等,(女子還好一些)足球最典型。因為那是世界體育項目中最激烈,最具競爭力,人員最多,場麵最大有時也最野蠻的運動,但它代表了一個國家的體育精神,也代表一個民族的風格,可中國隊永遠是扶不起來的阿鬥,很丟臉的。記得小時候爸爸經常說,中國人在大街上吵架勁頭十足的,可踢起球來一點火氣都沒有。

我們的舞蹈隊經常有一些演出,在英國的其他國家民族節日慶祝也請我們表演。我總的感覺是,為任何國家的社會團體演出,觀眾都比中國觀眾熱情,友好,禮貌。就連在我們眼裏比較落後的印巴國家,他們的愛國程度和對自己節日的熱情都比中國人高多了。

我想在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整天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沒有一個國家的孩子是唱著歌唱祖國母親的歌長大的。(忘了還有北朝鮮)大家想一想,除了通俗歌曲,民族唱法的歌曲很多都帶有歌唱祖國和一些政治色彩。他們其實不懂愛國不是光靠教育出來的,更不是唱讚歌唱出來的。就像一個家庭,父母疼愛孩子,正確地教育孩子,營造一個讓孩子感覺幸福,溫暖,自由民主和有凝聚力有吸引力家庭的道理是一樣的。如果沒有這些,隻靠父母每天說,你應該如何如何愛我們孝敬我們,那行嗎?愛是需要互動的,即便是骨肉情。我想一個人愛國和愛家的程度同他祖國和家庭的貧富也沒有太大的聯係。

祖國母親是我們經常的說法,這個詞在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很熱衷,(fatherland or motherland)英國人不喜歡說,第一是這個曆史原因,第二他們似乎覺得這個詞有比較強的民族主義傾向。我覺得還是有道理的,其實除了自己的親生母親,真正可以稱之為母親的應該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而不是哪一個具體國家。(不知道說得對不對)我們可不可以把胸懷放的大一些,把眼光看遠一些。

近些年來到英國留學的中國學生日益增多。他們中的多數是家境富裕的孩子,而不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中國很多家庭對獨生子女的教育是很失敗的,按道理說一個家庭一個孩子,家長應該有更充足的精力和時間把他們教育好,但實際很多父母確花了更過的時間和精力去照顧他們,溺愛他們,而忽視了對子女德育和能力的培養。出國以後,他們一下失去了家人的照顧,又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裏,最初有點無所措手足,然後突然意識到自已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就開始放縱自己。一些孩子根本不好好學習,而是在國外揮霍一番,然後花錢買個假文憑回家。(我親眼看到他們在網上買的文憑,就連我大學工作的丈夫也分辨不出真假)。所以我真想奉勸那些對自己孩子沒什麽把握的家長,送出國絕不是好事。

再有一點更讓我深感失望,就是中國孩子的說謊問題,非常惡劣,謊話張嘴就來,現在我們這個城市的警察如果抓住中國學生違章,就會“不問青紅皂白”立即罰款,他們的經驗是,中國學生問不出實話。

一個在大學做留學生工作的朋友(中國人)告訴我,警察有一次到他們學校處理一對中國戀人之間發生武力的事件,分別同這對男女談話,兩個人說的話完全是兩回事,怎麽也問不清楚,最後把我的朋友找去,才把問題解決了。再有就是我們這個城市的一所公立醫院 與大學聯係找到了我這個朋友,告訴她一個月內就有十幾個中國女孩做人工流產,所提供的個人資料也不是真實的,醫院估計都是大學生,所以就找到了大學。其實英國人才不會管你是什麽情況,已婚未婚,他們關心的是,要注意避孕。我朋友說,現在每年開學,她對中國新生的講話,第一是如何尋求避孕措施,第二就是要誠實,不說謊。多麽可悲,我們的孩子(基本都是成年人了)出國後的第一堂課竟是這些做人最基本的道德準則。

這個朋友還給我講了一件小事,但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個英國人和一個中國學生搭伴旅遊,他們要參觀一個教堂,但裏邊正在做禮拜,看門的人問他們是否做禮拜,如果不是暫時不要進去,中國學生隨口就說是做禮拜,而英國學生說了實話沒能進去。這個中國學生後來反思自己,她對我的朋友說:為什麽我的謊話說得那麽自然,那麽容易地脫口而出,進去以後她感覺自己挺卑鄙的。我覺得這個中國學生還不錯,起碼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可能有很多中國人還會覺得自己真聰明,老外是個傻瓜沒進來。

麵對著這些祖國來的未來,我真的很失望很失望,我不知道他們出自什麽樣的家庭,我不知道她們父母的道德水準是什麽,還是在中國的生存環境中必須要學會自如地說謊。我相信很多成年人在社會上打拚,說謊是出於無奈,可我們的孩子為什麽也是這樣呢?

由小見大,真不知怎樣更清楚地解釋我自己的愛國與失望,是不是有些前後矛盾?其實不是,正因為愛國才有了困惑,才有了失望。(注:我們城市的大學,在英國是中等偏下的,所以學生質量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