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歸博士的自殺想到我的祖父
文章來源: 33媽媽2009-11-12 13:59:06
浙大海歸博士在他留下的6 頁遺書裏感歎國內學術圈的現實:殘酷、無信、無情。在期望與現實落差麵前他無法平衡,從而選擇了結束自己生命這一最極端的方式來了斷一切。為此,有人批評國內學術界的不公正,評審製度的不健全,有人指責校方沒有履行承諾。在大家為塗博士貿然結束年輕的生命感到悲痛和惋惜時,我不禁想起了我的祖父。
 
六十年前祖父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上海移居香港。當時新中國剛成立,中國共產黨“萬裏長征剛走完了第一步”,建設新中國任重道遠,需要凝聚各方麵的力量,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對象。周恩來總理代表黨中央召喚移居海外的“民族資本家”返回家園,參加祖國建設。祖父收到了總理轉來的信,心情激動,思緒萬千:回去有自己的家園,有多年幸苦創立的事業。抗戰八年,為了抵製日貨生意差點丟了。舊政府腐敗無能,民不聊生,實業救國,談何容易!現在,新政府來了,中國有希望了。共產黨如此器重我們,我沒有理由不回去啊!再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國家建設好了,民富國強,生意也必定越做越好。祖父說服了自己和家人,他決定帶著一家老小,返回家園。當時也有朋友勸祖父再等等或者留下家人,有條後路。祖父沒有聽從,他相信共產黨說話是算數的:“五十年不變”。有這麽五十年,中國必定繁榮昌盛,我的產業也當然日益興旺,後繼有人。
 
祖父回到上海後參與了當時包括北京人民大會堂在內的中國十大建築的興建,他還自己出資在家鄉建造了郵電所,修橋鋪路。他以此為榮,慶幸自己作出了正確的選擇。可是以後的歲月,卻遠遠不是他所期望的,離開當時政府召喚他們回去的許諾相差十萬八七裏!1956年公司合營,雖然祖父可以拿一份豐厚的定息,但是他不再有話語權。對於這段曆史同祖父有同樣經曆的“資本家”,或今天“創業板”的老總也許有更好的論斷。1966年,文化大革命, 造反隊進駐抄家,抽幹井水,挖地敲牆,整整7天六夜,祖父辛苦了大半輩子的家當全部被拿走。最最使祖父心痛的是他必須親自簽名同意上繳他自己的房子。他被單獨關在二樓的亭子間裏,兩天一夜,挨頭遝,吃耳光,隻到簽字為止。為何當年響應政府召喚回來的愛國資本家,如今卻成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對象”?祖父的心情不是失望兩個字可以形容的,那份痛苦,那份屈辱,錐心刺骨!真的是死的心都有。但是如果祖父真的這麽做了,當時是不會有人象今天關心塗博士那樣去探討社會問題和為他痛心的。祖父將是“自絕於黨和人民,死有餘辜”。祖父知道如果他以此一了百了的話,將會給家人留下無限的痛苦和深重的包袱。祖母後半輩子隻有無盡的孤獨作伴,小輩今後的升學就業就更為艱難。他不能也不可以這麽做,錢財事業沒了,名譽地位沒了,但還有家人,還有親情,還有責任,還有信仰。
 
我們和祖父、祖母一起度過了很長一段艱難的日子,但我們也有過許多快樂的時光。在沒有任何娛樂的晚上,我們圍坐在祖父身邊,聽他講三國演義的故事。我們在鄉下老家一起享受分半碗砂糖,切半塊肥皂給鄉親的樂趣,一起品嚐鄉親送給祖父的河裏摸來的蝦,地裏采來的豆。就象祖父說的世道總要變的,後來,祖父帶我們去東風飯店吃飯,我們有了彩電,我們開始修建失而複得的房子…

我想告訴彷徨在困境前的人,其實事情沒有你想象的那麽糟糕,雖然世界不夠完美,但是比起我們的上一輩你們有太多的選擇。同我的祖父有相似 經曆的大有人在,他們這一輩遭遇了太多的曲折,承受了太多的磨難,但是也造就了他們的堅毅。因為心裏有愛,有希望,就能堅強地活下去,延續他們的生命,延續他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