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棍, 歐包, 我的麵包機引出的故事
文章來源: 梅語時節2011-03-03 15:56:32

   我的麵包機幾個月前就不太好使了, 兩個攪拌棒中的一個總是脫落, 所以常常工作到一半就變成了瘸子, 隻有一邊工作. 扔進去的一盆麵被和得亂七八糟, 讓我欲哭無淚啊. 

    老大是個勤快的好人, 喜歡鼓搗那些修修補補的事情. 家裏的門把守, 水龍頭等要是有個三長兩短的, 到他手裏都能煥發新生. 以前我們住的地方旁邊有個大公園, 幾個人常去公園裏騎車. 家裏的幾輛自行車都是老大收拾的. 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 隻要有工具, 沒什麽事是做不了的. 果然這幾年, 家裏的各式工具不知不覺地就添置起來了. 我是工具白癡, 除了認識改錐鉗子, 其它那些五花八門的玩意對我來說都沒有鍋碗瓢盆好玩. 老大倒是玩得自得其樂的, 今天修修這兒, 明天改改那兒, 車庫裏做個架子, 菜地裏搭個棚子, 很有成就感的說. 

    但就是從這個麵包機開始, 老大遇到了挫折. 麵包機剛出毛病的時候, 他照例對機器進行了分析, 除了批評了生產廠家的設計不合理性外, 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案. 但經過了幾個回合的修整實驗後, 這台麵包機變成了徹底的偏癱了. 無獨有偶, 前兩天家裏的一盞台燈開關不靈了, 居然也是拆不開打不開的, 根本沒有下手的地方. 實在令人鬱悶. 

    其實細細想來, 現在的東西確實是沒有以前結實了, 而且很多東西設計了就是不能修了, 或者說不能自己修的. 壞了, 換新的, 要麽找廠家修, 動轍幾十上百大洋. 這是繁榮經濟促進消費的手段嗎? 想起我老媽家用的一台洗衣機, 得快二十年了, 還勤勤懇懇地工作著呢. 我婆婆家看的那台電視機, 還是當年托人內部找的票買的呢. 現在還有這樣的事情嗎? 很多年前一直很慶幸自己運氣好, 買的東西都趕上了質量好的, 從來沒有剛過保質期就壞了的煩惱, 以至於後來買電器從來不買附加的質量保險. 但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 東西好像變的嬌氣起來的, 常常需要打電話叫維修了. 問題出得多了, 竟也習慣了. 這種情形, 是科技水平的進步呢, 還是設計水平的提高呢? 

    無論如何, 我的瘸腿麵包機是沒法用了. 於是我就想找不用揉的做麵包方法. 偏偏看到小德同學的法棍麵包就不用揉, 隻用折疊法. 法棍, 歐包, 在我心目中一直是專業人士玩兒的, 我這種專業打醬油的, 想都沒想過. 但既然看到了, 又正和我意, 就試試唄! 

    我一共做了三次, 最後形成了我認為比較滿意, 也比較符合一般家庭製作的方法, 記下來, 和大家分享, 也用以紀念我那光榮退休了的麵包機. 

小徳的原方在此.

法棍小麵包:

材料: 高粉430克, 牛奶300毫升, 幹酵母3克

做法:

1, 將麵粉, 幹酵母和牛奶混合, 揉成團.

2, 室溫(23C)下發酵, 分別在45分鍾, 90分鍾, 135分鍾時將麵團折疊一次, 折的時候盡量不要擠壓麵團, 以免影響起發產生的氣孔. 總發酵時間三小時左右.

3, 發好的麵團分割成六塊, 每塊折疊後輕輕整型成橢圓型, 注意不要擠壓以保護氣孔, 二次發酵一小時左右.

4, 發好的麵包, 用快刀斜割兩道, 放入鋪了矽膠墊的烤盤, 入預熱220C的烤箱, 同時在烤箱底部放一盆熱水, 先烤十分鍾. 之後將水盆取出, 繼續烤10分鍾.

5, 麵包出爐後, 放網架晾涼. 當天吃不完要密封保存. 

這款法棍小麵包比傳統法棍稍加改良, 我用了牛奶代替傳統的水, 酵母的用量也增加了一些, 也是為了增加些營養和風味. 但依然能保留麵包的香氣和口感, 還不需要太多的工具和技術, 更適合一般家庭製作.

 

                 法棍, <wbr>歐包, <wbr>我的麵包機引出的故事                      法棍, <wbr>歐包, <wbr>我的麵包機引出的故事                       法棍, <wbr>歐包, <wbr>我的麵包機引出的故事

 

下麵把我開始做的兩次也寫下來, 看看實驗的過程. 

這就是我第一次基本照方抓藥做的, 口感和外型看起來都很不錯, 組織氣孔稍微差點, 折疊的手法還不夠完美. 但法棍麵包特有的麥香和嚼頭都還是有的, 還真挺令人激動的. 隻是操作起來有些讓我糾結的地方. 原方如下:

材料: 高粉430克, 牛奶300毫升, 幹酵母1.3克

做法:

1, 將麵粉, 幹酵母和牛奶混合, 揉成團.

2, 室溫(23C)下發酵, 分別在45分鍾, 90分鍾, 135分鍾時將麵團折疊一次, 折的時候盡量不要擠壓麵團, 一麵影響起發產生的氣孔. 總發酵時間三小時左右.

3, 發好的麵團分割成兩塊, 分別整成柱型, 放置半小時.

4, 休息好的麵團, 每塊折疊後輕輕整型成橢圓型, 注意不要擠壓以保護氣孔, 二次發酵一小時左右.

5, 發好的麵包, 用快刀斜割兩道, 放入烤盤, 入預熱232C的烤箱, 同時在烤箱底部放一盆熱水, 先烤十分鍾. 之後將水盆取出, 繼續烤10分鍾.

6, 麵包出爐後, 放網架晾涼.

 232C的烘烤溫度, 這可是個不低的溫度了, 麵包應該是放在石板上烤的, 我當時沒有石板, 就用了普通烤盤, 所以麵包底烤的焦硬. 第二天開始出門找石板, 看到的都不喜歡. 我這人買東西的毛病就是寧缺勿爛, 看不上眼的決不湊和. 導致我現在還是沒有石板.

 

 

於是我就琢磨了這第二次實驗的低溫版法式麵包.  

低溫版的這款其實更像是意式的 Facaccia Buns, 麵包稍顯鬆軟, 口感有韌性, 但麥香不夠.

具體操作:

材料及步驟1-3同上.

4, 柱型麵包坯分成三塊, 分別折疊一下成小橢圓, 排入烤盤進行二次發酵(約40分鍾)

5, 用快刀在小麵包上割斜道, 撒一點香料碎, 入預熱180C烤箱, 前十分鍾依然需蒸氣, 共烤20分鍾.

6, 出爐的麵包放網架晾涼. 

 這樣烤的麵包從外形就可看出, 烘烤程度差一些, 麵包的麥香氣稍欠, 但因為我加了些意式香草, 倒是彌補了些口味上的欠缺. 看來高溫烘烤還是很重要的.

  

第三次的實驗, 烘烤溫度用了220C, 用我現有的矽膠墊代替石板, 麵包也做成了小的橢圓, 更方便整型, 麵包底也不會烤硬了. 就有了前麵的那個法棍小麵包的成熟配方了.


歡迎圍觀我的新浪博客(多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9a2eb40100pbt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