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雜記(7):出國了,後悔了吧?
文章來源: 陳晚2009-09-19 06:34:53

這次回國,常常聽到這樣的疑惑:中國發展迅速,美國越來越落後,孩子們還要出國嗎?

我以美國僑民的身份,回答這樣的問題,似乎有王婆賣瓜之嫌。就在我琢磨該如何回答這個既簡單又複雜的問題時,對方又加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試探:你的同學都發財了,怎麽樣,你出國後悔了吧?

別人暴富是別人的幸運,我出國是我自己的選擇。我雖不才,但我從來沒為自己的選擇而後悔過。唯一的遺憾是,我一直飄在美國,不能守在父母身邊,不能和親人享受天倫之樂,確實讓我心有失落。

既然不後悔,就得有不後悔的理由。如今凡事都時興“梳理”,餘秋雨在梳理曆史,劉德華在梳理過去,我一普通百姓,梳理一下出國不後悔的理由,也並非難事。

理由一:出國讓我獲得了洋博士學位。

早年聽說過“博士一堆撮著賣”的說法,最近聽說什麽什麽博士擺地攤的新聞。甭管博士多麽廉價,那莊重的博士帽,不是誰都可以擁有的。我們用寶貴的青春歲月,成就了一份學業上的夢想。我為自己驕傲,更為我博士班的同學們驕傲。

理由二:出國讓我盡享為人之母的快樂

假如不出國,無論如何,我在國內不會身為三個娃兒的娘。我肯定在國內強頂著半邊天,說不定也能混個教授幹幹。撇開養育孩子的費用不提,單單解決國內的計劃生育指標,估計就會把我累個半死。身在海外有兒有女的日子,忙碌緊張又豐富多彩。我沒有理由不為我的孩子們自豪,更為我們的生活喝彩。

理由三:出國讓我學會如何接納另外一種生活方式

與榮譽,財富,別墅轎車等外在的因素相比,能夠了解並盡量適應另外一種生活方式,這是我出國的最大收獲。在美國人發自內心的微笑中,我在試著挖掘為什麽我們經常憂傷的理由。在海闊天藍的日子裏,我慢慢學會了感恩和知足。

先羅列這三個理由,夠了嗎?

出國或者回國,人們很容易把它和愛國聯係在一起。先把愛國這事放一邊,在我看來,留學生出國和鐵嶺民工到北京找工作,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二者都是想充分挖掘各自的智力或體力,尋找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機會,希望在改善自己的生存狀態時,為所在國或所在城市做出貢獻。北京人離不開外地的保姆,美國離不開各國移民,道理基本差不多。

在我出國前後,北京的大學裏流行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段子:六人一間房,幽會要清場,月薪近一百,食油配八兩。記得當時我和男朋友(現在的老公)在北京的校園裏憧憬未來時,細細地算了一筆帳。每月吃多少,花多少,我通通想個遍。算來算去,我們終於算明白了,要想買一台彩電,我們非得省吃儉用三年不可。天哪,買個彩電就得緊縮銀根三年,那其它的花銷呢?

於是,在北京孤獨的學生宿舍裏,我們憧憬未來的最後結果是,還是出國吧。我們當時的心態,和想去北京打工的鐵嶺民工,絕對沒什麽兩樣。

能夠寫出這樣的真實心態,我得力於新東方大拿徐小平同誌的啟發。據可靠消息記載,徐小平曾經這樣戲言過出國與愛國:“我愛你祖國,以及錢”。為了把這事上升到文學高度,顧城的詩歌也被篡改了: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來尋找美金。

顯然,我們當時出國,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動力就是想到美國掙美金,過上美國中產階級的穩定生活。坦率地說,我們出國的最終目的,簡單而直白:出國,就是為了過上好日子。

這麽多年來,我對自己的海外生活還算知足,幾乎到了樂不思蜀的地步。在這樣的心態下,你讓我對出國這事表示出強烈的後悔之情,估計會很難。也許有人會說,你出國多年,不回來為國家做貢獻,良心大大地壞。哈,這個話題實在太大,我非得下回分解不可。

總而言之,不管中美兩國各自的發展如何,你信不,出國的人一定還會前仆後繼。高中生,小留學生,研究生,出國大軍的獨特風景,越來越多樣化。

可以肯定的是,現在的留學生,出國心態肯定和我們當年大不一樣。國家富了,腰包鼓了,出國絕不是為了彩電冰箱。如今的大小留學生出國到底為了啥,誰能來說個清楚?

9/15/09  11:42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