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靈魂之本--<聖道三百言>序(二)
文章來源: 玄野2013-04-10 05:56:27
中華靈魂之本--<聖道三百言>序(二)
玄野
老子用"無身","功成不居","如水之處下","無為"等表達無我理念。老子所說無為是要消除自我麵對天道時的僵硬意誌,順從道的一切,將自己的行為變成完全是對道的反映。道的運作方式都是流暢自然的,人必須完全消弭源於自我欲望自我意誌和各種貪婪愚癡妄念的作為。佛學在人心方麵鑽研甚深,但並不關注政治學層麵上的效應。老子將道投射到人心中,同時也將這樣的人心點化在政治學的核心處,正是點石成金之手。
莊子尋道,但與老子有別,在於尋找真實的自我,而不是被各種欲望貪念支配的那個物質自我。莊子出世以尋找自我靈魂,但是因為中國傳統信仰並不注重來世與天堂,所以莊子也就不可能構想一個靈魂存在的彼岸或者極樂世界。道教在這方麵一直沒有佛教那樣信誓旦旦。佛教因為有印度六道輪回等信仰理念對靈魂世界的構劃,他們對極樂世界的追求更加執著與現實。佛教到了中國以後,中國的信仰被植入其中,雖然外在是佛教形式,也用六道輪回的說法來教導眾生,而骨子裏卻更注重佛就在你自己內心這個理念。當然,佛教和道教的融合,是信仰頂層的融合過程,是吠陀經所代表的信仰假設和易經老莊所代表的信仰假設之間的互相滲透。信仰終究要歸一於那個唯一的天道上帝,兩個原生文化的信仰融合也本順理成章。老莊的信仰之路是遊刃有餘於繁華塵世並空靈飄逸,佛教的信仰之路似乎是直通極樂而置俗世塵源於無形無物。
個人直覺上,中國文化核心是孔老並立。孟子繼承孔子衣缽,莊子延續老子信仰卻又另起爐灶,無意因價值取向而束縛自己的思維。因為這個原因,世人多直呼其為莊生者。比較老子與莊子二經典,會發現老子是直透塵世的,而莊子是空靈出世的。從行文風度看,老子對當時的社會亂象有一個巨大的責任意識和些許悲憤情緒,而莊子卻表現得十分超然。從這一點看,似乎莊子境界在老子之上,這與我一貫的直覺有衝突。最近忽然悟到,老子的核心表達是無我,這一點已經直通天道了,而莊子依然在那邊流連嬉戲。
人的精神價值到底在哪裏?莊子是一層層擘開去尋找人真正的內心,而老子則直示內心。人的本質是社會性群體性的,而人的內心精神必然同樣帶有這種色彩。從個體角度追尋自我的本質,如同莊子那樣,滌除玄覽,人就變得愈發輕靈,人的自我便縹緲無可追。從群體角度考察自我的本質,則如老子那樣。其意在天地,心向恒宇,人的自我消失,人的精神變得極廣大持重,天道般無所不在了。老子不是清淨無為,超凡離世的,而是教導人以最真實最本質最智慧的為人方式和治國方式。這似乎是責任,卻沒有世人所理解的沉重;又似乎是飄逸,卻沒有世人想象仙界那樣的不著塵埃。凡俗的嘈雜與天堂聖界的澄徹都合和一體。基於物質追求的陰,源自靈光揮灑的陽,如水火既濟般融熔為一。理解老子,不應以凡世功利的眼光,也不能以仙界天國的角度。至於現代乖戾悖逆的批駁利用,害人害己而已,往聖也隻得苦笑一聲,懶於計較了。
老子將人的精神和現實的物質需求,或者說,信仰的神靈界和現實的政治界,整合一體實現。這是中國文化的特色所在,天人合一,陰陽一體。西方地中海文明是精神道德和物質行政二元分立又相輔相成。
近現代以來的諸多學者往往以學術淩駕信仰天道,用各種學術理念來標簽固化老子莊子靈魂。所謂老子悲觀棄世,因為小國寡民一章的田園暢想而定論老子是主張複古而阻礙社會進步的。此種斷章取義害人至深。首先說,不虛心領會老子對天道闡釋的深邃悠遠與宏大遼闊,因其艱深而擱置,唯選擇最淺顯易懂的篇章中唯一的諧謔調侃,當作老子思考的最核心部分,至少可以說是辱沒聖道的。而如此理解堂而皇之地宣傳給國人,實在是罪莫大焉。其次,從曆史情境看,因為生產力的發展,軍事征伐距離的擴大,華夏區域的政治為膨脹的私欲所主宰,諸侯強國不務仁德,放縱貪欲,戰火連天。其前,德治為綱,武力征伐主要針對大逆不道的行為;如今的戰爭完全源自某些君主的私欲。這樣的亂局之下,老子勸導人們小國寡民,雖然不能實現,卻表達了對錯誤政治生態的批判。
因為中國對傳統文化的自毀,我遲至年近二十才第一次讀老子。當時就覺得奇怪,中國官方所定論的老子是棄世的,消極的,隻有儒家是入世的積極的,為什麽我所看到的老子的論述都是給人行事與治國平天下的最高級智慧呢?中國既往的所謂傳統哲學研究到底是在幹什麽?老子是超然入世的。世人在社會中的作為充滿了妄動,因為被自己的各種物質欲望驅使著,被個人的虛榮駕馭著,被各種愚陋學說欺騙著,所以人的諸多努力往往帶來諸多人間苦難。老子是啟發人們將自我歸於天道,然後用符合天道的自我來經營人事。佛教道教主要側重於前者,儒教則主要側重於後者。所以中國曆史上的盛世都是儒道並重的世代,而重儒輕道的朝代總是著力於人事有餘,自我向天道的皈依不足。
孔子建立了人從有誌於精神追求到進入無我境界的修養階梯。儒家雖為宗教,卻重現世作為,避來世福報或天堂靈命。孔子有所謂"敬鬼神而遠之","未知生,焉知死。","祭神如神在"等等。這樣的現實姿態往往招致道家的揶揄。當然,老子引天道以自觀,且入世以成道,自不必以破儒來立道。唯有"大道廢,有仁義。"等泛泛批駁世人的虛偽和局限。莊子諷儒家以明道,一部南華真經中老聃與孔子交錯出現,多譏諷孔子囿於世俗虛名。孔莊之間,我更傾向於孔子。孔子儒家這種重曆史重現實的風格是無比堅實的,是任何年代任何人都可以引以為據的。孔子所鑄造的是人格與心靈的成長階梯,而如此達成精神世界的道路,也將是最紮實最少偏差的一支。陰陽之理,孔子可謂深得其妙。個人以為,中國儒道同源,從文化完整性上看則是儒道一體。孔子和老子都有中正不偏的靈魂定力,區別在於老子是求道以入世,孔子是入世以求道。所以中國精神當儒道並重,儒道裂則中國形神難全。
趙宋以來重儒輕道,最有代表性的說法就是三字經中所謂:"五子者,有荀楊,文中子,及老莊。"不但將荀況揚雄放在老莊之前,連隋朝的王通也在前麵了。這樣的說法,如果聖賢有知,恐怕荀楊王通等人倍感惶惑之餘,要憂慮後人的前途了。宋代以來國人如此拘泥教條並製造教條,斷沒有國勢不衰的道理。這樣的定位反映了千年來中國文化信仰層麵形而上方向的虛弱,教條層麵的過度拘泥。中華文明的千年遞降,這是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