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與孔子論行善
文章來源: 玄野2013-04-16 12:06:09

耶穌與孔子論行善--耶穌言之一,孔子言之二

玄野

耶穌說,你施舍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馬太福音6:3)。意思是行善不要為了回報,不要因為行善而自以為義,不要因為自己行善了就覺得世界虧欠了自己。人在物質世界的最高價值追求是秩序,行善是人的屬性,是上帝規定給人的道。行善者絕對不能以成功者自居,或者作為別人的挽救者來行善。用物質換來的自尊心和榮譽感會隨著物質的腐朽而腐朽,精神的提升在人的內心裏。幫助別人不能要回報,也不能考慮回報,這是自我修養過程,是人自己向人類價值的皈依,是人對自我靈魂的關照。索取回報或者目的在於回報的幫助不是行善而是交易,為了達成個人虛榮心的資助也不是行善而是對人性的玷汙,為了名譽的資助不是行善而是對民眾的欺騙。用錢財來證明自己的優越是虛榮,虛榮作祟,是對個人人格的踐踏。

不再因為善行給自己帶來的結果而煩惱,不再糾結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再顧忌自己的善行所聚集的外界的各色目光,不再誠惶誠恐於世俗對你的善行的評價,而是以耶穌所述的原則行善,那麽我們首先最應該行善的空間在哪裏呢?不在天涯海角,而就在你的家庭和親人那裏。照顧家人,培養子女,很多人認為是自私,其實人們誤解了,這些事情正是每個人所能行的最好的善。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再來看儒家的理念。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本文僅限於討論父子關係,這就是孔子主張的父慈子孝,或者通俗地說,父母對子女要慈愛,子女對父母要孝敬。後世的說法則更加簡單直接,諸如:"百善孝為先","子不教,父之過。"就是說父母投資教育兒女是其必盡的義務。基督教和儒教在人的修行上看似別若涇渭,實際上是到達同一目標的兩個道路,麵對同一聖道的兩種視角。耶穌一語道出行善的根本原則,儒家則修撰了行善的具體章法。

人們的潛意識中普遍有一種誤解,認為行善就幫助素不相識的人,幫助與自己完全沒有利益關係的人,要避免利己,隻能利人,也就是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當中提出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當然,這些情況的確是行善,但是這在你自己的生活中並不占主要部分,你一生隻有很少的機會如此行善,你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同事間度過。其實人行善與作惡是貫穿在自己生命的每分每秒的,你可以貪欲虛榮或者懶惰而揮霍物質財富,並且汙染自然環境,你也可能因為放縱個人而失職於對子女或者父母的責任;另一方麵,你恪盡職守,履行個人的社會職責,可以對家人或者朋友稍加關注而解決他們時刻都可能遭遇的困境,你也可以對自然多加敬畏而盡量節約資源。而在行善方麵的這一似是而非的原則也正是共產主義最終銷聲匿跡的核心原因之一。共產主義在道德體係上徹底排斥傳統社會建立在家庭單元上的架構,而片麵誇大克己奉公,將統治階層塑造成了本性上無法脫離傳統價值,而表麵上還要表現出偉光正麵貌的兩麵人。最後的結果是共產主義的虛幻當然無法實現,而傳統的道德體係也被遺忘。共產主義在教化風俗與道德上麵所造之業還要肆虐一兩代人。

如果你隻看重那生命中不足萬分之一的時間去給陌生人行善,而忽略了自己身邊的人,忽略了自己分秒都在交互的自然界,從而錯過了自己絕大部分的行善機會,那是何等的遺憾呢?這種思路中,好像個人利益和行善是對立衝突的。表象上這看似聖人的舍己無我,本質上與聖道相反。因為這樣的錯誤,大家往往在行善過程中刻意地避免自己與相關的親朋得到好處。自我與世界對立起來,自我在世界中獨立出來。這種狀態的忘我恰恰是某種層麵上的自我執著。如果真正理解了無我境界,人就不會在世界和自我之間焦慮掙紮,會用最平靜的心看待世界一體看待自我。自我和世界之間並不是利益衝突的雙方,自我屬於世界。人對包含自我的這個世界整體行善,你的行善效果最顯著的就是與你聯係最密切的你能看得最清晰的那個社會空間。

一個有充足理性的人,一個能夠基本超越欲望支配的人,他首先要負責的是自己的個體,其次是對自己家庭成員的身體和心靈的關照,然後是自己的親朋好友直到自己這個民族,再後麵就是普天下的人和整個世界範圍內的生命與秩序。這裏不是說跟你近的人你就先關照,遠的人就靠後,而是說,隻有跟你近的人你才了解他們,你才明白他們最需要什麽,而你的作為的實際效果也會更好,這樣你的作為對世界整體的作用才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實際生活中,如果因緣造化將一位落難人安排到你麵前,使得你成為最了解他的困境並最適合幫助他的人,從儒家角度說,就是見義勇為,在所不辭;而從基督教角度說,就是那個著名的好撒馬利亞人的典故。行善的要旨不在於你將個人利益放在褲兜裏還是拋到了九霄雲外,而在於你的那個有限的努力最終起到的效果。

對於行善的具體操作過程,儒家的思路很好很確切,如孔子所道:"推己及人",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還有就是比這種思路更激進的"己欲利則利人,己欲達則達人。"在平常生活意義下,行善的次第就是儒家八條目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家庭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單元,在家庭中的善行能夠將家庭安定了,就是對社會的貢獻。從我們所能影響的深度看,對自己家庭和親戚內部的善行,可能獲得最深入最明顯也是最長久的效果。因為家庭內部我們最熟悉,而且也知道其症結所在,這種投入與關愛往往事半功倍。最大的不同是這樣的作為很難為外人知曉。如果我們能夠在處理對父母的關係和對兄弟姊妹的關係中拋卻利益的考慮,拋卻個人聲譽的考慮,完全從一個長遠的家庭關係和後代教育,以及自身和親人的修養出發的話,此種善行所付出的最少,所收獲的最大。

關於行善,很多人往往執著於公平回報,其實人的本性規定了你有行善的義務,而回報是社會結構的問題,不是個人所應追求的東西。社會的公平正義應該是人的追求,但個人的公平回報卻是可以關注但不能求索的事情。人進入物質世界無端擁有了許多,也必然無端拋棄了一切而離開這個世界。物質是人類精神的承載,人應該打理物質世界。但是,若執著於物質權益在人際間的對等交換,人必將迷失在物質世界繁複難測的流動中。

關於耶穌的愛人如己和儒家的愛有差等,基督教和儒教間爭吵了有些年頭了。其實,這是雙方沒有互相理解也沒有仔細分析各自經典要義造成的。愛有差等不是基於關係的遠近而確定的親疏次第,而是基於人的影響範圍認知範圍所確定的最有效的行善次第。

正如本文的邏輯敘述過程,如果你從耶穌的行善理念出發,用理性工具來推導自己的行善方式,那麽必然會得出儒家所倡導的行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