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子怡與劉芳菲對公眾道德的試探
文章來源: 玄野2010-04-22 12:29:20
章子怡與劉芳菲對公眾道德的試探
玄野

不久前,章子怡因為救災捐款賬目問題搞得灰頭土臉,而劉芳菲因為牽涉王益案件而無法抬頭。昔日風光無限的公眾人物,一朝事發,變得羞於見人,不能不令人感慨。一時間,冷嘲熱諷者有之,落井下石者有之,歡呼雀躍者有之,嗤之以鼻者更不乏其人。是非曲直,由司法紀檢部門認定,但公道自在人心。作為公眾的一員,我們每個人有必要思考一下,對這些因良機而曾經名利雙收的公眾人物,無論是其風光無限的時刻,還是其鬱悶落魄的關頭,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呢?其實,對每個人都很重要的是一個良好的道德環境,每個人都在塑造著,每個人也都在承受著。耶穌說,愛人如己,無論親仇。子曰: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都是相同的道理。與人為善是社會和諧的唯一道路。當下大部分人對這兩件事的反應都錯了,是在進一步毀壞自己生活的道德環境,就象隨地亂扔塑料袋廢舊電器等汙染物一樣。

麵對一人一事,人的內心感受與想法存在互相對立的兩麵。在這兩種不同的態度中,選擇哪一個就成了建設良好道德環境的關鍵。對於年輕於自己而成功過於自己的人,我們的選擇有嫉妒與欣賞;對異性的美貌,有占有與珍視;對別人的苦難與傷痛,有幸災樂禍與痛惜;對別人的過失,有報複與挽救;對別人的幸福,有不屑與祝福。在這兩件事情上,我們的感情取決於什麽呢?是和她們的利益關係,還是個人的相貌審美取向,還是道德上的思考?她們此時的困境,應是以前或大或小的錯誤行為所致。任何人都有錯誤的可能,而任何人都應擁有改正錯誤的機會。公眾可直斥其過,更應為社會道德環境的良好前景而敦促她們提高個人境界。

子曰: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在我們的兄弟姊妹的成功或落魄之刻,我們又會以什麽樣的態度采取什麽樣的言行呢?弟妹子侄的名利超過自己,我們會嫉妒和詆毀嗎?他們一朝落難,我們會落井下石,如恐其卷土重來嗎?當然,親戚之間有很廣泛的利益關係,但是在這種時刻,感情與道德的作用可能比利益關係更加具有決定性。利益的關係在於感情的融洽,感情不合,兄弟可以反目成仇,行同陌路,利益關係也就無從談起了。某些依然風光的公眾人物對她們口誅筆伐,上綱上線,而不是中肯的批評,善意的理解,從不珍惜落魄人物的聲譽與感情。誰都會有個人生命的低潮期,這樣做是為自己的人生低穀做什麽樣的準備呢?一時風光的人物在落魄之後,如果公眾給予自省悔過與人性提高的機會,這些人歸來時可能為樹立良好的道德環境積極作為。否則,對一時錯誤的年輕人唯願除之而後快,其結果或者是這一茬下去了,下一茬上來更不肖;或者是她們堅強地渡過難關,東山再起,麵對世態炎涼而更加不恭。四海皆兄弟的態度方是正道,縱然不能保證當事者醒悟,但旁觀者所獲得的教益卻一定是巨大的。聖賢的教誨是良好社會道德環境的唯一選擇。

書雲:皇天無親,唯德是輔。中國的傳統政治哲學中,權力與地位的首要屬性是道德與義務。當代則不然,權力與地位就是刀俎,誰擁有了,就可以用來宰割他人。如此互相折磨,何來幸福與和諧?個人肆意揮霍頤指氣使的時刻,可曾聯想到必然有眾多的人因為你的濫用權力地位而衣食不保身心摧殘?人的賢愚不同,這種換位思考可能是一種苛求,當一朝勢異,昔日高高在上者如今與屈辱相伴,這時可曾領悟?宰割你們的不是你們的仇人對頭,而恰恰就是你們自己。當人的追求局限在個人的感覺,個人的享受,個人的意氣與尊嚴的時候,人類的尊嚴和幸福也就被摧毀了,人類的智力與才幹就被濫用了,未來等待人類的隻有黑暗的地獄。

中國與西方對婦女地位的定位標準差異較大。西方重視容貌出身,中國更重視德才情感,尤其是在民眾眼中和史學家筆下。容貌出眾又德行高尚,終至地位顯赫的不少,如班婕姝,卞皇後等等。才華出眾,德義超群者也不乏其人,如長孫皇後,蔡文姬等。容貌傾國而才能蓋世者當推武則天。至於沉魚落雁,有西施,昭君,貂蟬,貴妃等。其中,不難看出曆史對她們的價值定位按先德後才的順序,容貌基本屬於中性標準,不影響其價值定位。至於妹喜,妲己,媬姒則因為耽於享樂,被置於佞幸之列。呂稚慈禧亂政多於治國,頗多微辭。武則天因為輔佐高宗及獨立掌權時頗能勤政,雖於爭寵與酷吏方麵有失,但總體尚可。趙飛燕姊妹惑魅宮廷,屠盡皇室,令後世君主不寒而栗,終無來者。張麗華絕代容顏,與陳後主紙醉金迷,其心不惡,帝妃互誤而已。魏明帝生母甄氏行無不軌而枉死,曹植以洛神之名相祭。

俗話說紅顏禍水,實乃牽強附會,固非君子之言。當代麗質天成者,縱難有婕姝文姬之才,何不循西施甄氏之清白,昭君貂蟬之識大體也。得勢則如呂後慈禧,享天年而榨民生;失勢必似妹喜妲己,貌比天仙,心逾惡魔,斬而後可。生美於顏者可不修美於心哉?

嗚呼,國人之別大道久矣,聖人之言昭若日月,何日入子孫之心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