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卡爾·馬克思送上審判台
文章來源: 海洋寶貝2020-03-12 06:09:56

 

           寫下這個標題,不覺倒息一口涼氣。這要放在文革,要被打成反革命了。真不是在玩什麽標題黨,它的確是女兒高中曆史課的一個小項目。他們正在學歐洲曆史,這次是搞一個小法庭,審判的對象就是我們的革命導師、精神領袖馬克思,正、反兩方要力證:馬克思是否有罪,他是否引發了俄國的十月革命?

           因為大部分的孩子都認為這是一場幾乎無爭議的對抗,所以沒有人願意做被告方,老師最終不得不靠抽簽來決定角色。把一個班30個孩子,分為公訴方、被告方、律師(原告、被告)、證人(原告方、被告方)、陪審團等幾個小組,每個小組都有具體的要求。

            我大致看了其中一項對律師團隊的要求:

1、著裝要求;

2、語言要求:要盡可能使用法律規範語言;

3、提前準備辯護卡;

4、提問要求:A、要使用open question 提問; B、第一個問題必須是:請回答你的姓名以及與馬克思的關係; C、幫助你的證人研究回答問題的策略和技巧; D、要做充份的調研,找到有力於你方的辯護內容。E、準備6-10個問題請對方回答。

           我真的是非常喜歡他們這種別開生麵的學習方式。辯論的意義不是去爭一個你對或我錯,而是給每一個人更多的角度去看問題。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發表於1848年,俄國10月革命的時候,他已經回“老家”了,所以所謂把他拉到沙皇俄國的審判庭,也隻是一個虛擬舞台。誰好、誰壞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們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信息、準備材料,把不同的說法、論點呈現在法庭上,最終的審判權交予陪審團。這種主動學習、每個人都有發權發聲的方法不同於我們以前的刻板教學,生動有趣,互動性強、團隊合作更是可以取長補短。

          我想起上學時學的《辯證唯物主義》,可悲的是那個年代有誰給予我們一丁點的自由去辯證地看過曆史?我們聽到的隻有一種腔調,非黑即白,你不接受或者不迎合這個聲音,結局將是慘烈的。記得有人曾説過:曆史一旦被總結,就會被扭曲,隻有翻開曆史的細節,才能看到真相。

         今天我們看到的是孩子們學習曆史的維度和角度,不難想象,在這種辯證思維教育下,他們對人生、對世界的看法也會變得更多元、更包容。

 

感謝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