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蘇中戰役,粟裕將軍回憶/蘇中戰役
文章來源: 子英2009-09-25 16:56:31
zt:蘇中戰役,粟裕將軍回憶/蘇中戰役

http://www.nt01.com/military/2009618/813945.html

編者按:粟裕同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大將,是中國共產黨久經考驗的忠誠戰士,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他戎馬一生,搏擊沙場,雄才大略,功勳卓著,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今年是粟裕同誌逝世21周年,本文是1978年根據他談蘇中戰役的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現公開發表,以誌紀念。

  今天請同誌們來講一下蘇中戰役。戰史部編的那個蘇中戰役,我看了,那是一個具體的戰鬥經過。現在我想先從蘇中戰役以前敵我態勢講起。

  首先講敵人方麵。蔣介石依恃其有幾百萬大軍,尤其是迷信他有美械裝備的46個軍和美帝國主義的支持與直接指揮,從1946年6月起,向我解放區發動了全麵進攻,他們幻想能夠很快將我們軍隊擊敗,甚至於狂妄地認為在3至6個月之內就可將我們消滅。對於蘇中方麵敵人來說,當時向我們進攻的敵人是5個整編師共15個旅約12萬多人,而我軍主力僅約3萬人,敵我力量對比起來,是敵強我弱,懸殊很大的。所以這時敵人氣勢洶洶,十分狂妄。這是敵人方麵的第一點情況。當麵的敵人也認為我們是從江南、浙江北撤,他知道蘇中部隊是從江南、浙江北撤的,認為我們是敗退的表現,是打了敗仗的。在戰役開始以前,就是停戰期間,又蠶食侵占了我們一些地方,更認為在其全線發動進攻時,我們將聞風而逃。敵軍在這個時候有一種不可一世的樣子。這是第二點情況。敵軍的士兵和中下級軍官受了他們高級將領的欺騙,也有的盲目地認為我軍不堪一擊,他們大肆搶劫,大發橫財,也驕傲地看不起我們。在我們堅壁清野情況下麵,敵人更加增加了瘋狂氣焰,相信他們的上級的反動欺騙。這是第三點。這些就是敵人的3種表現。第四,在抗戰八年之後,蔣介石又大打內戰,不僅大失民心,也引起了其軍隊中相當一部分官兵的不滿和厭戰情緒。根據這樣的情況,天時、地利、人和都對我們有利。再加上蔣軍非嫡係與嫡係也是不一致的,蔣軍非嫡係的待遇遠遠比嫡係差,也引起了蔣軍內部的矛盾,不協調,不肯盡力賣命。敵軍雖然有這樣強大的兵力,敵我力量很懸殊,但它每前進一步都不僅要分兵守點,而且要維持交通,交通線越長,越要分出相當的兵力,即使它補給比我們較充裕,但是沒有保障,因為交通線太長。當時我們對敵人的估計是這樣的,主要是他們驕傲,兵法上說,驕兵必敗。

  敵我力量對比,還有我們的一方。再講講我們自己方麵。我們有許許多多的有利情況,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赴重慶談判,讓出了江南等地,受到了全國人民以及各階層人士熱烈的擁護,是大得民心的。反對蔣介石打內戰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對我黨、我軍和根據地人民非常有利。可以說這時天時、人和都在我們一邊。尤其是蔣賊投靠了美帝,大失人心。我軍北撤,一再退讓,而敵人卻步步進逼,不僅使各階層愛國人士非常不滿,尤其引起我軍廣大指戰員和解放區人民極大的憤慨。所以,廣大人民和各階層人士是同仇敵愾的,這又是大大地鼓舞了我軍士氣和民心的。

  蔣介石宣傳我軍北撤是敗退,欺騙其下級官兵,恰恰自食其果。這裏我要特別說一說的是我軍從江南、浙江北撤,是毛主席高瞻遠矚的一個戰略部署,是看到戰爭非打不可,是在解放戰爭前夕一種戰略集結,這一集結對我軍以後各個殲滅敵人是非常有利的,也是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的,所以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我們偉大領袖高瞻遠矚的這個戰略部署。

  我們自己的準備方麵,我們在抗戰勝利後不久,就積極地進行了土地改革,這樣更加有力地調動了廣大貧下中農的積極性,為爾後解放戰爭準備了更加有利的條件和牢固的群眾基礎,也打下了較好的物質基礎,如糧食、油鹽、被服供應,這些也是戰爭準備中非常重要的內容。

  在抗戰勝利後,我們同時積極地進行了擴軍備戰,加緊了部隊的作戰訓練和政治思想教育,以此來提高解放區人民和軍隊幹部對解放戰爭必勝的信念。

  再就是蘇中地區地處長江下遊,麵對寧滬杭,對敵人威脅很大。在抗日戰爭時期,鬥爭也很尖銳。在這樣一種尖銳的鬥爭中,黨政軍民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提高了鬥爭水平和作戰能力。我軍在抗戰末期,在進行車橋戰役之後,又在天目山地區的反頑鬥爭中,得到了比遊擊戰爭更大的兵團作戰的一些經驗,這提高了我們打較大一點的運動戰的水平,也加強了我們的協同動作,這對我軍來說是一個戰略轉變,由遊擊戰轉變為兵團作戰、運動戰。再就我們部隊本身的組織情況,我們部隊營以下幹部、戰士基本上都是土生土長的,也有一部分團級幹部是土生土長的;即使是團以上幹部,雖然大都是外地幹部,但是由於長期在蘇中地區堅持,堅持了八年抗戰,與人民結成了血肉關係,與地方黨政關係也是很融洽的,很密切的。那時是黨政軍一元化領導,大家曾經是生死與共,艱難困苦都是一道的,這是我們一個不可戰勝的力量。所以後來我們在葉、王、陶3個縱隊全部轉移到山東作戰這樣一種情況下(蘇中戰役時葉飛縱隊在山東,並未在蘇中。在蘇中的隻是王必成、陶勇兩個縱隊和一些地方部隊),蘇中地區仍然能夠勝利堅持,而且有所發展,直到大軍過江,也是因為有這樣一些條件。我們部隊對於當時的地形、地理、道路、人情、風俗習慣都很熟悉,這對我軍作戰也是一個很有利的條件。同時,我軍的補給無所謂什麽交通線很長的問題,到處都是我們的後方,到處都可安置我們的傷病員,到處可以得到補給,所以我們沒有後顧之憂。

  這是我講當時敵我態勢的對比情況,總之,對我們非常有利,而敵人雖然有美械裝備,美國人的補給,美國顧問指揮,可是他們都是唯武器論者。總之敵我對比,對我們非常有利,而對敵人,從表麵上看起來對敵有利,實際上對他是很不利的。

  這是我講的敵我力量對比,是第一部分。

  其次,我想講一講我們臨戰前的考慮和決心。

  第一,基於上麵我們所講的敵我利弊的對比,我們遵照毛主席、中央軍委的指示,哪裏好消滅敵人就在哪裏消滅敵人這樣一個指示精神,決定先在蘇中打幾仗,再看形勢的發展,考慮以後的行動。我們當時考慮了,如果我們不利用蘇中這些有利條件打幾仗,不打就撤,那不僅會影響士氣,而且會大大的失掉民心,也會影響到該地幹部、黨政機關的信心,更談不上堅持那個地方的鬥爭。

  我們在戰役發起之前,就已經知道敵人將於數日內大舉向蘇中進犯,我們趁敵人這個部署將要完成的時候,采取先發製人。這個先發製人是不是我們先挑起內戰呢?實際上我們發起這個戰役之前,敵人不斷蠶食,已經占了我們好些地方,泰興原來是我們的,靖江原來是我們的,還有好些地方,宣家堡更是我們的,這次內戰是他先挑動起來的。所以我們在敵人即將發起全線進攻的時候,就趁其部署還沒有完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其前出部隊,就是出到前麵來的泰興、宣家堡的敵人,予以各個殲滅,這樣就挫敗了敵人的銳氣。為什麽能夠這樣呢?因為敵人以為有大軍分路合擊,我們必然不敢與其交鋒,而會撤退。在這種情況下麵,敵人是沒有精神準備的,一遇到我軍的打擊,就必然驚慌失措,軍心混亂。果然是這樣,我們打一仗,敵人驚慌失措,因為沒有想到我們會敢於在它那個大軍全線進攻的時候來進行戰鬥。在泰興、宣家堡,敵人各駐一個團左右的兵力,而我們以5倍於敵的兵力,就是各以一個縱隊來打一個團左右的敵人(這裏我們特別說明,戰爭初期,我們每個縱隊隻有5個團,隨後逐漸擴建到2個旅6個團),實際上形成了我們跟敵人是5比1的優勢,而且這些團都是久經戰鬥鍛煉的,官兵之間、上下級之間、部隊與部隊之間都是相互信任的,加之天時。


蘇中戰役:百度百科

  新四軍(華中野戰軍)在解放戰爭初期反擊國民黨軍進攻的重要戰役,粟裕指揮。
  1946年6月下旬,國民黨反動派發動了全國規模內戰,蘇中解放區是其主要進攻方向之一。在長江兩岸的江蘇省南通、靖江、泰興、泰州、揚州、江陰、鎮江等地,集中了整編第49、第 83、第25、第21、第65師及第69師第99旅共15個旅約12萬人,企圖首先攻占如皋、海安,爾後繼續沿通榆公路和運河北犯,策應由徐州東進南下的國民黨軍會攻兩淮(淮陰、淮安)。華中野戰軍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戰法,於7月13日至15日以第1師、第6師分別向宣家堡、泰興的整編第83師第19旅發起攻擊,殲敵3000餘人。18日晚至20日,經兩天激戰,第1師主力、第7縱隊一部及第1軍分區特務團在如皋縣南部鬼頭街、田肚裏地區,殲整編第49 師師部和第26旅全部;第6師主力和第7縱隊一部在如皋縣南部宋家橋、楊花橋地區,殲第79旅大部。如(皋)南戰鬥共殲其1萬餘人。
  7月30日至8月3日,第7縱隊兩個團又兩個營約3000餘人,進行了海安保衛戰,連續4天抗擊國民黨軍7個旅約5萬人的進攻,以傷亡200餘人的代價,殲敵3000餘人。8月3日主動放棄海安。 8月10日至11日,第1師向海安縣李堡發起攻擊,全殲守敵。第6師第18旅和第7縱隊兩個團,在洋蠻河地區伏擊東往李堡之敵,斃傷敵3000餘人,俘第 105旅旅長金亞安、新7旅副旅長田雲從以下5000餘人。8月21日至23日,第1師、第6師、第7縱隊、第5旅及地方武裝,對丁堰、林梓發起攻擊,殲滅交通警察第7總隊、第11總隊共5個大隊及整編第49師第26旅殘部1個營,斃傷敵1500餘人,俘交警第7總隊少將總隊長熊劍東以下2000餘人。8 月23日至26日,第10縱隊和第2軍分區兩個團在邵伯、喬墅抗擊整編第25師等部3個旅從陸地和水上的進攻,斃傷敵2000餘人。此時,華中野戰軍采取“攻黃救邵”的戰術,於25日至27日向如(皋)黃(橋)路上的國民黨軍攻擊,殲第99旅、187旅和79旅一部共兩個半旅1.7萬餘人,並於8月31日收複黃橋。以上七次作戰,共殲國民黨軍6個旅、5個交警大隊約5.3萬餘人,....新四軍各部犧牲幹部戰士3000餘人,傷1.3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