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5-29:“淮軍餘孽”:李鴻章留給袁世凱的豐厚遺產
文章來源: 子英2009-05-29 06:10:01
帖子主題:“淮軍餘孽”:李鴻章留給袁世凱的豐厚遺產

軍事裝備訓練方麵,袁世凱極力采用資本主義的先進技術,以增強新建陸軍的戰鬥力;然而,在選拔將弁方麵,他卻仍然因襲湘淮軍閥的舊習,固守“兵為將有”的成見,把軍隊緊緊控製在自己手中。他所選拔的幕僚和軍官從身份上考察大致分為三類:


一、追隨他多年的“家兵家將”。這類人大都被安插在天津,充當爪牙和耳目。如: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徐世昌當時已是翰林,1897年初經袁世凱奏調來到小站,管理參謀營務處。袁給他加“諮謀”名義,以示不同於一般參謀。①袁外出時,由他代行處理軍務。


劉永慶(1863—1908),字延年,河南項城人。他與袁家有親戚關係,從幼年就與袁世凱相識,稱袁為表兄。②1885年隨袁赴朝鮮,充當書識(即私人秘書),後被提升為駐仁川交涉通商分辦委員。他擔任新建陸軍糧餉局總辦兼轉運局總辦,掌管全軍糧餉軍械大權。後來官至江北提督。③


吳長純是安徽廬江人。由武舉投慶軍,曾任駐朝鮮慶軍幫帶,為袁世凱的老部下。他擔任新建陸軍步兵右翼第二營統帶。1906年官至北洋軍第五鎮統製,同年病死。④


吳鳳嶺(1853—1912),是袁世凱家用人的兒子,從小在袁家長大,1881年隨袁投慶軍,在朝鮮時充當袁的跟班護衛,後被提拔為親兵哨長,他擔任新建陸軍馬隊第一營後隊隊官。⑤民國元年官至北洋軍第四鎮統製。


雷震春,字朝彥,安徽宿州人。1880年由文童投慶軍。在鎮壓朝鮮“壬午兵變”時與袁世凱結識。1888年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後被袁調赴朝鮮,派為教習。1895年12月,他擔任新建陸軍步兵右翼第三營後隊領官。⑥


江朝宗(1864—1943),字宇澄,安徽旌德人。原在淮軍劉銘傳部為幫帶。甲午戰爭中隨袁世凱出關,“管解前敵軍械並偵探各差”。⑦1895年12月,充新建陸軍參謀營務處及兵官學堂監督。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另外,袁世凱在朝鮮時所豢養的差弁、親兵,如王同玉(直隸故城人)、趙國賢(河南項城人)、王鳳崗(河南淮寧人)、徐邦傑(江蘇句容人)、唐天喜(河南沈邱人)等十餘人,都分別擔任了新建陸軍的統帶、領官、哨官或哨長。⑧


二、袁世凱深知單靠“家兵家將”不可能創練一支新式軍隊。為此,他用官祿籠絡了一批北洋武備學堂的畢業生。李鴻章創辦的北洋武備學堂,是國內規模最大的一所陸軍學堂,聘請德國軍官擔任教習。畢業生大都能掌握一些近代軍事技能。當時,“淮軍諸將領,多以行伍起家,謂功名自馬上得之,於軍學多謾語姍笑”,⑨十分輕視武備學生。因此,武備學生畢業後被派入淮軍(練軍或防營)中多長期擔任教習,無指揮軍隊的實權,不被重視,遷升甚慢。袁世凱深知他們誌在升官發財,便把他們召至新建陸軍,破格提拔為各級軍官,給予指揮和訓練實權。選用軍事學堂出身的人擔任軍官,本是新建陸軍的重要改革之一,但這個改革一開始就帶有很濃的封建依附色彩。據統計,到1896年4月,“武備學生充該軍統領、幫帶、領官、哨官、哨長、教習者計已一百三十餘名”。⑩其中著名者有: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安徽合肥人。以文童考入武備學堂。畢業後被李鴻章派到德國學炮兵一年。回國後,在威海衛防軍中擔任教習。1896年1月,由袁世凱調至新建陸軍,即被越級提升為炮兵營統帶兼炮兵學堂監督。紒紜矠


馮國璋(1859—1919),字華符,河北河間人,在北洋武備學堂學習期間考中秀才。1890年畢業後,先留堂當教習,後為淮軍將領聶士成的幕僚,曾隨軍參加甲午之戰。1895年夏,由聶薦舉充當出使日本大臣裕庚的隨員。在日本和日軍中將青木宣純結識,考察日本軍製,匯編成書,次年初回國,呈送聶士成,沒有受到重視,乃呈遞袁世凱。袁大喜,“以為鴻寶也”。並讚譽他說,“軍界之學子無逾公者”。紒紝矠遂任命為督操營務處幫辦兼步兵學堂監督,以後不久即升為總辦,新軍兵法操典多經其一手修定。


王士珍(1861—1930),字聘卿,河北正定人。1888年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以後長期督辦正定鎮標隨營炮隊學堂。1894年率學生赴朝鮮,在平壤戰役中負傷。戰後隨聶士成駐蘆台。1896年初,由武備學堂總辦蔭昌介紹投袁,先為督操營務處幫辦兼講武堂總教習。後被提拔為工程營統帶。此後,他和段祺瑞、馮國璋都發跡顯赫,號稱“北洋三傑”,紒紞矠曾被人指為袁世凱的龍、虎、狗。


曹錕(1862—1938),字仲珊,天津人。武備學堂畢業後,先在宋慶軍中當哨官,後至定武軍當教習。轉入新建陸軍後,即被提拔為右翼步隊第一營幫統。不久,又升為學兵營統帶兼督操營務處提調。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張懷芝(1862—1834),字子誌,山東東阿人。以監生考入武備學堂,畢業後又新建陸軍,先為右翼步隊第三營前隊隊官,至1900年升為炮隊第一營管帶。紒紟矠


段芝貴(1868—1925),字香嚴,安徽合肥人。他的父親段日升是淮軍軍官,和袁世凱相識。袁把他從武備學堂調至新建陸軍,任命為督操營務處提調。


此外,王英楷、陸建章(1879—1918)、李純(1867—1920)、田中玉(1869—1935)、楊善德(1873—1919)、王占元(1861—1934)、鮑貴卿(1867—1934)、田文烈(1858—1924)、陳光遠、何宗蓮、李長泰、鍾麟同、劉承恩、邱開浩、商德全、王汝賢、張永成、吳金彪、馬龍標、梁華殿等等,都分別擔任幫統、領官、哨官、哨長以及督操營務處稽查先鋒官或教習。


三、袁世凱一向以淮軍的後繼人自視。他一麵籠絡武備學堂學生,一麵廣為招納淮軍舊將,表示自己延攬人才,新舊並重,一視同仁。他留用了定武軍中的舊將龔友元、孟恩遠。又“訪求賦閑老將”多人,如薑桂題、任永清、張勳等,都委以重任。薑桂題(1838—1921),字翰卿,安徽亳州人,行伍出身,曾隸袁甲三部鎮壓撚軍。甲午戰爭時任總兵,以失守旅順被革職,仍留宋慶軍中效力。袁把他招至新建陸軍,任步隊左翼翼長兼第一營統帶。在徐世昌未到小站前,袁外出時,就由他代理軍務。張勳(1854—1923),字紹軒,江西奉新人。原在宋慶軍中不得意,投奔袁以後,即被派充工程營統帶,後又為行營中軍(相當於督練處的總務長)。袁曾通令全軍表揚他“忠勇樸勤,諳練營務”。紒紡矠龔友元,安徽合肥人,以軍功保至記名提督,為新建陸軍右翼翼長兼第一營統帶。任永清,字裕庵,安徽蒙城人,從1863年至1870年在河南鎮壓撚軍,是袁世凱先人的舊部,由軍功曆保至記名提督。甲午戰前統帶淮軍勝字左軍各營。戰後遣撤,即投新建陸軍,為馬隊第一營統帶。此外,袁世凱還請求李鴻章、宋慶和聶士成等推薦了一些淮軍“人才”,如阮忠樞(1867—1917)、王懷慶、言敦源(1869—1932)等。由於阮忠樞是李鴻章薦舉而來,袁世凱非常重用。阮字鬥瞻,安徽合肥人,出身於淮軍將領家庭。1889年中舉。李鴻章以其“武閥能文,極加器重”,先後派他擔任北洋水師學堂漢文總教習,北洋軍械局總方案。1895年底由李鴻章推薦入袁幕。“入幕未幾,大倚任之,新軍軍製餉章文牘機務鹹出其手”。紒紣矠袁保他的考語是所謂“才長心細,學博識優”。紒紤矠1908年初,阮忠樞簡放順天府尹,抱怨說:“一歲所入五百兩,僅抵幕中一月薪金。”袁極力勸慰,並照常致送幕金。阮忠樞、言敦源等都是袁的重要參謀人員。


綜觀上述,可見新建陸軍的將弁幾乎全部出身於淮軍行伍或北洋武備學堂,就是袁的“家兵家將”也都與淮軍血肉相聯。所以人們稱其為“淮軍餘孽”是很確切的。而且,從組織上看,新建陸軍與淮軍一脈相承,仍舊保留著淮軍的基本特點。如將弁都由袁個人選募而來,官祿的予奪由袁的喜怒而定。這樣將弁對朝廷的忠心很自然地就轉移到袁的身上,一切以他的意誌為轉移,形成“半私人性質”的軍隊。他們和袁之間的關係不是一般公務上的,而是帶有封建人身依附性質。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依附關係大都越來越深。此後,在袁世凱權力膨脹的過程中,他們都青雲直上,取得高官厚祿。袁世凱就是以這幫小站將弁為核心,結成一個封建的軍事集團。而且由於封建專製製度危機的加深,這個軍事集團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以致在社會生活的許多領域裏都取得特權或壟斷地位,逐漸形成了典型的封建軍閥政治,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曆史發展已經證明,清末軍隊的腐敗無能,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本身腐朽的一種反映。因此,若不從根本上改革社會製度,那末一支嶄新的國防軍隊就不可能單獨地建立起來。


http://bbs.tiexue.net/post_3593255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