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望的“The Bronze Horseman” by Paullina Simons
文章來源: lepton2016-04-16 20:51:33

朋友知道我喜歡曆史小說,給我推薦了這本“The Bronze Horseman”,講述的是二戰時期德軍包圍聖彼得堡(列寧格勒)的背景下一對年輕男女的愛情故事。

我們父母親那一輩人在中國都學過俄語,看俄國電影,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讀托爾斯泰和普希金。 他們中學的時候還跟俄國筆友用俄文書信來往,好可愛。 可惜我離開家鄉太早,沒接觸多少俄國文化就搬去了台灣。 90年代台灣對俄國的態度隻能說是憤恨交加,打開中學世界地理課本,赫然寫有:“俄國地處苦寒,民性陰狠”。 當時的好萊塢電影,比如007,把俄國描繪成整個世界的萬惡淵藪:蘇俄長官個個邪惡冷酷,紅軍士兵殘酷無情,總之電影裏的俄國人都是刻板的大壞蛋。 班上最令人討厭的風紀股長也被我們在背後叫‘KGB’。 就算後來蘇俄倒台了,可我對俄國的了解還是太少太淺,這樣的距離帶給了神秘感。 能夠讀到一部以二戰時期聖彼得堡為舞台的小說,我還蠻期待的。

故事發生在1941年6月22日,德軍向蘇聯突然發動進攻,一時間列寧格勒人心惶惶,人人奔走搶購物資。 但不到17歲的少女Tatiana還預期不到戰爭的血腥。 這個夏日如此明媚,怎可辜負溫柔的陽光? Tatiana坐在街角專心地享受冰淇淋的甜美,她那天真憨態,嬌俏麵容,灑著大朵玫瑰花的蓬蓬裙和紅色高跟鞋,叫路過的年輕軍官Alexander看入了迷。 -- 這個開頭很吸引人,栩栩如生,有強烈的畫麵感。

誰料到,命運如此捉弄人,Alexander竟然是Tatiana姐姐Dasha一直愛慕的意中人! 愛護姐姐的Tatiana決定犧牲自己的情感,促成姐姐的幸福。 她忍心拒絕了Alexander,並且要他繼續做姐姐的男朋友。 而Alexander的同伴Dimitri卻喜歡上了Tatiana;Dimitri掌握著Alexander的致命秘密,為了Alexander的安全,Tatiana隻好與Dimitri周旋。。。 --真討厭這樣變態的四角戀情,布滿了謊言、偽善、嫉妒和愚蠢,讀起來如鯁在喉。 雖說一切不凡的愛情都需要有坎坷情路做鋪墊,可作者顯然認為這場史上最恐怖的圍城戰還不夠殘酷來修煉兩人的愛情,一定要加上Dasha和Dimitri來做陪葬,四角戀發展越來越狗血。 

隨著戰火延燒,9月初,德軍包圍了整座城市。 麵對強敵壓境,Tatiana一家就和千千萬萬的列寧格勒市民一樣,掙紮在轟炸、饑餓和嚴寒的搏鬥中。 先是弟弟被德軍殺害,接著爸爸被炸死,再後來家人也一個一個被餓死。 1941年的冬天,圍城惡化到了極點:前線士兵每天隻能分到500克麵包,工人250克,公務人員和家屬125克。 每天都有數以千記的市民因凍餓而死。 餓殍遍地,後來甚至連屍體都沒有人收拾了。 死亡的陰影下,人性的善惡也被彰顯得更為鮮明--Alexander忍饑挨餓,從軍餉中省下口糧給Tatiana;而Tatiana迅速走向成熟和堅強,不但扛起了全家的重擔,還勇敢地到前線救護傷員。 圍城一直到1944年1月才結束,被困時間長達872天,導致150萬的軍民死亡,另外140萬人逃亡,但其中大部分都因為轟炸和饑餓死在路上。 Dasha和Tatiana也在逃亡的人群中,但Dasha終於因虛弱而死。 

小說的作者是美國俄裔女作家Paullina Simons。 她於1963年出生在列寧格勒,10歲時舉家移民到美國。 作者的文筆瑣碎而冗長,旁枝末節太多,繁複的細節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 開場那段經典的初遇後,接下來大概有百多頁的篇幅都是重複同樣的鏡頭:Alexander和Dimitri到Tatiana家來吃飯,飯後一家人喝vodka (俄國人真的太能喝了!),然後Dasha跟Alexander調情;Tatiana要對付Dimitri的魔手。。。拜托了,要讀幾十遍同樣的場景才會往下麵發展啊? 

可是,接下來後麵的兩百頁也好不到哪裏去:Tatiana冒著生命危險為全家領取食物配給,回家煮飯,吃飯,全家人餓著肚子躺在床上忍受餓凍。 日複一日,作者不厭其詳的連篇累牘,直叫讀者在內心狂吼:哪個不負責的editor不給她通通砍掉這些碎碎念?

情節繼續,你沒猜錯,小兩口的日子又是同樣的冗長囉嗦,雞毛蒜皮的事也要翻來覆去的整頁整頁。。。至此我的耐心終於被磨光光,越讀越索然無味。 難不成她的稿費是照字數多少來賺的?

人物塑造也很幼稚可笑。 Tatiana就是灰姑娘,堅忍、無私、高尚,心甘情願被家人利用到自虐的地步;Alexander正直、勇敢、堅貞,不惜犧牲自己竭盡全力保護Tatiana,還有一口整齊的白牙(哈哈哈)。 至於其他閑雜人等,個個單線條,而且還沒一個好心人。 

雖然對書中的四角戀情不感冒,這部小說也還是有可取之處。 Tatiana的家境展示了蘇共統治下列寧格勒普通人的生活:一家七口擠在集體公寓(communal apartment)裏,有兩間房間就算很幸運了。 

書中Alexander和Tatiana初相遇,Alexander問她是不是跟父母住,Tatiana說當然,還有爺爺奶奶姐姐弟弟。“都住一個房間嗎?”Alexander想都沒想就問。 
“不,我們有兩個房間呢!”Tatiana很開心地回答。“而且爺爺奶奶還登記了住房申請。”
“多久了?”
“從1924年開始。”說完兩人哈哈大笑。(我的天,都等了17年了!)

往往一個普通集體公寓住著5、6戶人家,2、30人共用一個廚房和一個浴室,一個走道。 這樣毫無隱私的生活條件真叫人難以想象。 

我在網上發現這個網站,是活生生的蘇俄集體公寓的例子。 看到那浴室,想起Alexander在書中一再抱怨馬桶的惡臭,真是有夠克難。 唉,共產的下落。

書中描述的一些俄國風土人情也頗為吸引人: 聖彼得堡的白夜,野花盛開的鄉間,朗朗上口的詩句,土豆餅和cabbage pie。。。 俄國是個很特別的國家,有輝煌的過去,強韌的性格,充滿矛盾和極端。 讀完這部小說,雖然不太喜歡,還是給了我一個探尋俄國的窗口,叫我更想去看看這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