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盧浮宮金字塔蘊含的文化和美學密碼
文章來源: 醉裏看劍2019-05-25 21:14:49

看到網上有不少聲音針對貝聿銘盧浮宮玻璃金字塔同周遭古典建築不搭。我忍不住發表下自己的看法。

貝氏最出色的功夫是他能充分考慮他的設計和作品同周遭的物理,甚至曆史文化環境作最好的協調,達到高度統一。
波士頓的漢考克大廈最早顯示了他這一特質。而巴黎金字塔則是這功夫的登峰造極之作。
法國在西方文明世界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巴黎在法國的地位甚至超出北京在中國的地位。盧浮宮及周圍的建築又代表了西方文明的一大重心,其地位和影響力大大超過天安門在東方世間的影響力。
 
 
貝氏充分考慮了盧浮宮的這一特殊地理位置和文化符號地位。即該宮是巴黎中軸線的一端。沿此線由東往西,穿過埃及方尖碑(obelisk)的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到廣大天朝購物最愛之香榭麗大街,終於另一端的凱旋門。注意方尖碑的頂也為金字塔,來自古埃及。
 
 
過塞納河便是巴黎又一地標,鋼筋鐵骨的埃菲爾鐵塔。此三元件,盧浮宮,凱旋門和鐵塔形成了巴黎城市的核心鐵三角。
 
 
因此貝氏的新金字塔(玻璃皮,內鐵骨)和老盧浮宮不但在中軸線上,同方尖碑(小金字塔)和凱旋門在形式上達成了呼應,又同埃菲爾鐵塔在結構上完成了呼應(夜景尤為明顯)。這些呼應跨越了形態,結構,甚至是曆史時空。
 
 
 
貝氏的成功又一例證是他的第二級段作品倒金字塔(Inverted Pyramid)被達芬奇密碼作者Dan Brown天衣無縫地編入其故事中。
 
 
 
英詩雲:
”.......
The blade and chalice, 
Guarding over her gate. 
She rest at last 
Beneath starry skies. ”
 
 
此處的blade(刀片)和chalice (聖杯)因象形關係指代倒玻璃金字塔。它把護著,而且是over,不是by her gate。”她最終安息在星空之下。”因為倒金字塔開口向上,向星空永久敞開。
 
 
暗指千年聖杯The Holy Grail或Mary Magdalene最終埋葬處為倒金字塔所指下方。亦真亦幻,引人無限暇想!
貝氏作品在風靡全球的神秘故事中被借用,這代表了西方宗教,文化和曆史深處層麵對這一後現主義風格作品的深深認可和滿心的欣賞。
這是該作品在曆史文化維度上的呼應, 也因此作為一個建築作品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一個最初來自東方古城之人、在西方世界如此重量級地點完成如此完美,驚豔的作品,不得不令人心服口服!
 
每次去巴黎,無論晝夜晴雨,從各個角度細品盧浮宮中心廣場上的貝氏金字塔,得出一個結論,它本來就是盧浮宮的一部分,隻是晚了幾百年才補上去。這新添又使古老成為了ultra contempo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