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學老印等於慢性自殺
文章來源: 廢話多多2013-07-28 11:06:36

由【廢話多多】

攀比,是曆史發展的動力。平時我們比誰的房子更大,誰的車子更新,誰的包包更名牌。到了職場,我們比誰掙錢更多,誰當的官更大,誰說得話更有人聽。不幸的是,人在美國,交往的圈子不大,周圍的中國人職位工資基本相同,比來比去比不出感覺來。於是大家進化到國際攀比,看看鄰居家的草是不是更綠。

比,要水平相當的比。乞丐和國王沒得可比,典型的輸在起跑線上。所以當乞丐們暗地裏較著勁,比誰能找到一個金碗捧著討飯吃的時候,國王們則明火執仗地擴展疆土,看誰能最先征服世界。乞丐們混好了變成政治家,世界上便多了些爭權奪利的小人。國王們打輸了淪落為乞丐,天下便少了些禍國殃民的草包。

身在職場放眼四望,外國人中,印度是中國的緊鄰,六十年代初邊境之戰,中國把印度打的落花流水,八十年代起中國經濟起飛,印度勞苦大眾仍在水深火熱之中。可是到了美國,拿著中國人的弱點和印度人的優勢比,怎麽比印度人怎麽混的比中國人好。咬牙切齒之餘,得出了要向印度人學的結論。要學印度人的花言巧語,要學印度人的投機取巧,要學印度人的自立山頭,等等等等。

誤!誤!!誤!!!

且不說印度人在美國是否混的比中國人好,隻說如果人在印度,向印度人學,適應印度文化,叫做入鄉隨俗,一點錯都沒有。但人在美國,卻要跟著印度人學,這種方法無異於緣木求魚,費了半天勁達不到目的,學會一堆壞毛病,最後變成了連自己都厭惡的人,絕對的得不償失。

表麵上,中國人和印度人確實有相同之處:中國和印度都是具有數千年曆史的古老國家。中國人和印度人在美國都是外國人,有第一代移民的共同經曆。

實際上,中國人和印度人有本質的不同之處:印度人的官方語言是英文,印度人有許多殖民文化舊習,由種姓而來的階級觀念主導印度人的言行。

既然如此,中國人還有必要向印度人學嗎?別忘了,攀比的攀是向上爬的意思。

其實中國人沒有必要跟其他任何國家的人比,也沒有必要向其他任何國家的人學。人好,聰明,能幹,是我們的優點,溝通不良是我們的不足。溝通不良起因於中美語言差別和中美文化的差別,和印度,印度人一點關係都沒有。要在美國職場成功,熟悉美國職場英語,了解美國職場文化,加強溝通能力才是關鍵。

有效的職場溝通不在話多,在於清楚傳達信息,讓人們明白自己的目的。Frank I Luntz 在《有效之詞》一書中列出了10條有效溝通方式:

1. 簡單用詞。(Simplicity: use small words.)

2. 短小用句。(Brevity: use short sentences.)

3. 確實可信。(Credibility is as important as philosophy.)

4. 反複強調。(Consistency matters: repletion, repetition, repetition.)

5. 內容新穎。(Novelty: offer something new.)

6. 朗朗上口。(Sound and texture matter.)

7. 生動有力。(Speak aspirationally.)

8. 繪聲繪色。(Visualize.)

9. 以問代述。(Ask a question.)

10.言之有物。(Provide context and explain relevance.)

除了第6,和第7,其他8條實際上是語言溝通的形式和邏輯,對於英語不是母語的人來說簡單實用,而且可以事半功倍,何樂而不為。
 

Words That Work: It's Not What You Say, It's What People Hear

 


《我編編,你看看,法律責任我不擔。你轉貼,我謝絕,©廢話多多擁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