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甘地是聖雄我跟誰急 (3 ):不合作主義
文章來源: 廢話多多2011-08-26 13:58:31

由【廢話多多】

看慣了印度同事對老板的點頭哈腰,一直以為印度同事不好處,印度下屬好帶。等我自己開始管事後,發現印度下屬帶起來更頭疼。歸根結底五個字“不合作主義”。印度是一個自古就被異族占領分化的地方。尤其是從十六世紀開始,葡萄牙,荷蘭,法國,英國,先後進入印度。到了十七,十八世紀,英國對印度的統治逐漸加強,終於在 1858 年憑借武力完成了對印度的殖民化。在異族統治下的人,尤其為異族統治者做事的人,難免會養成狐假虎威,陽奉陰違,欺上壓下,口是心非的習慣。試想如果日本侵略中國不是八年而是一百年,那些被國人所不齒的漢奸文化指不定就變成了正常的行為。所以英國徹底殖民印度一百年,一百年來養成的習慣順延到了今天,足以使我們這些無殖民之辜的人抓狂。

在印度反對英國統治的鬥爭中,被西方大加讚賞的是甘地在理論上主張的“不合作主義”( Non-Coorperation) ,其目的是用非暴力的手法擾亂英國在印度的政治,經濟,和法律係統,迫使英國放棄對印度的統治。在行動上甘地發起了“全民反服從運動”( Civil Disorbidence) 。在此拽英文的目的是指出甘地提倡的理論和行動之間的差異。說白了, Non-Coorperation 是“不幹”,而 Disorbidence 是“對著幹”,二者之間差別甚大。

從 1920 年 9 月到 1922 年 3 月,甘地的“全民反服從運動”召集了成千上萬印度平民的參與,最後因示威者和警察之間的暴力衝突而結束。對於甘地的“不合作主義”,同意者給與極高的評價,認為是非暴力革命的樣本。反對者認為非暴力革命是天方夜譚,甘地的“不合作主義”是對英國人的妥協,而且最後還是以暴力事件而告終。

人出了名,拍馬屁的就多,找碴挑刺的也多。甘地是一位在爭取印度獨立時頗有影響的政治家,是印度正式命名的“國父”,但他不是十全十美的完人。當有人將其捧為聖人時,必然有人來砸。比如,捧的人說甘地早年在南非時反對種族歧視,為印度人爭取平等,砸的人就說他發表了好多貶低黑人的文章,本身也是一個種族主義者。再比如,捧的人說他素食絕欲是修行成聖,砸的人說他絕欲不和妻子商量,單方麵宣布等於虐待婦女。就拿印巴分治同一件事,捧的人說他反對印巴分治,但為了印度的獨立而妥協。砸的人則說他兩麵三刀,嘴上嚷嚷不同意,到了動真格的便不堅持原則。

至於甘地的 “ 不合作主義”在印度獨立的過程中起了積極還是消極的作用,是曆史,哲學和政治理論研究者的爭論。我隻知道要有一位將“不合作主義”進行到底的下屬,是一件非常鬱悶的事。在印度下屬的嘴裏,天是老大,老板是老二,我是老三。交代事情時,從來沒有一個不字。查進度時,總是一切順利,馬上就有極好的結果。隻是到了要結果時,麻煩就來了。特別是遇到點頭不是搖頭是的一位,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一開始以為是自己管理不善,改進了半天也沒起效。直到一次在管理技巧的講座上,人們紛紛大吐苦水,才知道不光我一個人倒黴。當某位主管翻來覆去地說他的印度下屬“不合作”時,我則恍然大悟:對我們來說是消極抵抗的缺點,對他們來說可能是遵循國父遺訓的優點。想想連船堅炮利的日不落帝國都在不合作主義麵前敗下陣來,我也隻好消極等待解決問題了。隻要讓老板明白事情做不出來不是我可以控製的,時間長了做不出事的自然走人。

“聖雄”一詞從何而來,在網上搜了半天找不到,原因之一是原文是梵文,英文翻譯為“偉人”。問了幾位印度同事都說是梵文原意是偉人而不是聖人。鬧了半天敢情聖雄一詞是中國人發明的。看來發明這詞的人沒跟印度人同過事。本著不知者不為怪的原則,我也別跟人家急了。

 

 

聖雄甘地



« 我編編,你看看,法律責任我不擔。你轉帖,我謝絕,廢話多多擁版權。 »